环境整治调研报告集合(精选14篇)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先导试验区,铜山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来打、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一号工程来做、推进全域旅游的第一支撑来抓,彻底摆脱过去“扫扫地、刷刷墙、种种树”的村庄整治老路子,通过顶层设计,要素保障,典型带动,强化考核,标本兼治,实现点线连成面、盆景变风景,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大美格局,农村展现新面貌、居民展现新风貌、生产展现新质态,呈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五点主要做法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中,铜山从顶层设计入手,用“百村示范”带动,用强化考核拉动,用奖补资金撬动,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精心描绘“航标图”。恢宏开启的乡村振兴伟大征程,呼应国家发展和人民期盼,是一道使广大乡村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时代命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中央和省市工作的重要部署。对人居环境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作为乡村振兴的试验区,铜山从顶层设计入手,把人居环境整治放在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来打、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一号工程来做、推进全域旅游的第一支撑来抓的高度,确保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的定位,密集出台了《铜山区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见》《全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铜山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十有六无”的标准,确立了 “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集中居住”的思路,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了航标引领的作用。
多管齐下“破瓶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策、特别是资金等要素的支持。为破解资金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铜山采取了多措并举四管齐下的办法。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用好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増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多渠道的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二是按照统筹安排、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确保效益最大化,避免撒成芝麻盐。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与国开行、农发行寻求合作,争取20亿元的政策性金融信贷,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形式,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四是拿出5亿元政策引导扶持资金,激励各地早干早得、多干多得、快干快得、干好再得。对创建成功的首批“十有”标准示范村给予300-400万元奖补,对第二批、第三批创建成功的示范村分别给予100-300万元奖补;对“六无”标准的整治达标村给予10-20万元的奖补。这些奖补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酵母作用。
选育整治“领头羊”。典型引路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开展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为营造学典型、争先进的浓厚氛围,铜山通过“百千万”工程载体,强力打造了一批百村示范的典型,做到有看头、能参观、叫得响、可推广,且聚点成片、连点成线。本着早落实、早成型,群众早受益的原则,铜山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扣着一环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目前首批12个村已经全部整治到位,10月底前第二批35个示范村整治到位,年底前100个示范村都整治出来。千村一面,不是美丽乡村。在当前的百村示范中,铜山根据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形态等,分类打造“生态旅游型”“三产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整治提升型”四类村庄,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合理利用地形,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划定绕城近郊区域、黄河故道沿线、微山湖沿岸、吕梁山片区四大片区,凸显乡村特色风貌,使农村更像农村。通过百村示范,引导形成村庄产业发展新业态,把生态变成摇钱树,把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西李、北村、紫山等地,资源禀赋特殊,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实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用好考核“指挥棒”。为保证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铜山建立了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机制,纳入“三农”工作目标考核、区级机关争先创优考核、全区重点经济工作考核和创新奖评选等,各级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方案制订、亲自抓部署实施、亲自抓督查落实,将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节点化,对进展情况常评比、季观摩,年度考核。区乡村振兴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镇、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督查,定期通报。区乡村振兴办公室严格按照“十有六无”标准组织推进,凡不达标的坚决不予认定,凡不能及时达标的坚决进行通报,从上到下不降标准、不打和牌。集中居住区建设是铜山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和难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铜山研究制定了《全区集中居住项目拆迁补偿实施意见》,明确了“1+N”镇村布局模式,制定全区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任务书”、“时间
表”和“路线图”,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成功案例示范、来引导农民主动搬、主动拆,不赶农民上楼、不逼农民进城,出现了“要我搬”为“我要搬”。
协力奏响“大合唱”。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大合唱。为形成合力,抓好落实,成立了铜山区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产业发展组、集中居住组、人居环境整治组、乡风文明组、申报协调组5个工作组,抽调有关部门30余人脱产集中办公。各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第一组长的领导小组,书记、镇长亲自抓。各村也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门工作组。为整合整治资源,区委、区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了帮扶挂钩责任状。在此基础上,以“改善人居环境、聚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区电视台、铜山发布、铜山要闻等主要媒体开设了“聚焦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栏目,实行多角度立体式战役式宣传。各镇、街道共出动宣传车300余辆,刷写宣传标语、悬挂条幅20xx余处,创作宣传墙画9200多平方米,发放宣传材料4.9万余份,组织镇村干部群众3600余人到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解放思想,打开思路。通过多措并举,全区上下形成了关注人居环境整治、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掀起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
四点主要成效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这项工作开展以来,铜山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显著成效,推进了乡村振兴进程,加快了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步伐,夯实了全域旅游的基础,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更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了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选择。铜山区名义上是区,但绝大多数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还是镇和行政村,约一半的居民生活在镇村,超过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仍依赖于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通过乡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铜山新修乡村道路1000多公里,新修和改建农村水冲式无公害公厕1000多座,建设和改造中小学、幼儿园89所完成250座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建成142个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百万居民于今年8月全部喝上了来自骆马湖的优质水……这些大手笔的补短板工程,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填平了城乡公共服务的落差,打造了生态宜居环境,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加快了中心城市的融入步伐。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徐州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铜山的最大发展机遇。“铜山要在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展现格局,干在先走在前,不仅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区,更要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区委书记王维峰认为:“我们要坚持两条腿齐步走,推动城市反哺农村,把更多的财力、精力投入到公共空间治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尽快打开农村融入城市的瓶颈制约。”为全方位推进城区周边镇融入主城区,区委区政府要求相关镇要摒弃镇域思维,跳出“一亩三分地”,放眼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主城区发展要求,划定绕城近郊区域、黄河故道沿线、微山湖沿岸、吕梁山片区四大片区,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中心城市特色功能片区建设结合起来,以乡村振兴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计划为引领,推动了村民市民化、小区社区化,进一步提升广大乡村的魅力和颜值,加快了融入中心城市的步伐。
强大了全域旅游的载体支撑。铜山山水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村庄形态各异,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铜山按照“城镇像城镇、农村像农村”的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历史风貌、资源禀赋等因素,高水平开展乡村规划,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的形态风格。为彰显乡村田园风貌,铜山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不搞千村一面,合理利用地形,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依照田园风光型、山水生态型、红色文化传承型、历史文化保护型要求,编制出集基础设施、产业、文化、旅游和古村落与历史建筑保护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汉王村的绿水白墙、江南水韵,倪园村的石径通幽、宁静安然,潘楼村的清水蜿蜒、家家枕河,北村村的湖光山色、荷香四溢等等,无不在绽放铜山“淮北深处小江南”的美景,无不在彰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丰富了人居环境的精神内涵。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抓, “口袋”“脑袋”一起富。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铜山以“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通过以奖代补激励,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广场、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自然村(社区)文体活动设施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已完成142个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计划从20xx 年到20xx年分三年建设完成。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复制推广三堡街道潘楼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经验,今年每镇挑选2至3个村作为示范点推进,到20xx年实现村级全覆盖,着力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铜山还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通过设立村史馆、建设文化墙、设计乡村标识等方式,传承优秀文化、记住浓浓乡愁,不断增强乡村文化底蕴。为发挥模范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铜山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一年评出各类好人、乡贤近千人,涌现出“铜山妈妈”等一大批好人群体。如今当好人,做好事,已成为铜山的主流价值观。
四点主要启示
铜山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胸怀和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干,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红利,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带来了几点启示。
顶层设计是“龙头”。为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序开展,铜山在出台系列保障政策,明确了“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集中居住”整治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村庄条件分两类推进:条件较好村按照有标准道路、有绿化亮化、有供排水系统、有服务场所、有厕所革命、有河长路长、有保洁体系、有富民产业、有信息网络、有清洁能源 “十有”标准整治;条件较差村按照无公共空间被侵占、无杂草丛生、无乱堆乱放、无黑臭水沟、无乱搭乱建、无裸露土壤“六无”标准整治,并制订了考核细则和工作方案,发挥了航标引领的龙头作用。
财政资金是“酵母”。 为发挥整治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铜山拿出5亿元政策引导扶持资金,对创建成功的首批“十有”标准示范村给予300-400万元奖补,对第二批、第三批创建成功的示范村分别给予100-300万元奖补,有效地激励了“百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了干多干少、干孬干好和干晚干早不一样。这些奖补资金,不仅激发了示范村庄的典型带动作用,还增强了它们配套投入的积极性。今年以来,黄集镇黄西村以配套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厕所革命,在全市农村率先建成5个五星级公厕,使群众“方便”更方便,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
分类考核是“动能”。 考核是指挥棒,也是推进急难险重工作的有效抓手。铜山破除平衡照顾的旧观念,摒弃“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大锅饭思想,按照精准化、差异化的要求,科学设置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指标,适当增加考核权重,把衡量担当作为的标尺亮出来,把注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树起来,真正使考核结果与评先奖优挂起钩来,这些举措有效地增强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这项工作启动以来,在铜山20xx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从北部的柳泉北村到南部的三堡潘楼,从西部的汉王紫山到东部的单集贺庄,到处都是热火朝天建设场面,许许多多的村庄悄然间发生着从“土脏乱”到“洁净美”的蝶变。
因村施治是“法宝”。 乡村是中国的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铜山充分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禀赋特色,把因村施治作为法宝,在分类打造“生态旅游型”“三产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整治提升型”四类村庄的基础上,对适宜集中居住,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通过成功案例示范和生活实质改善来引导农民主动搬、主动拆,不赶农民上楼、不逼农民进城,真正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有效地防止了一刀切,杜绝了前村一面。
北村村的湖光山色、潘楼村的水韵悠然、汉王村的精致精美……今天的铜山乡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犹如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在尽情绽放。
一、屯的基本情况
于红升村西侧,现有居民300多户,1200多人,本村居民112户,582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以在周边5双矿井打工为主。全屯耕地面积541亩, 人均承包田达到4亩(土地承包时,本屯居民人口140多人),为全区人均耕地最多的村屯。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大田种植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刚刚起步,只有一户养殖专业户,棚室生产完全空白,但耕地相对较多,绝大多数村民生活压力不大,可以实现基本生活保障。村民土地流转意识不强,给土地流转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闫家屯历史遗留的问题较多,原有两对矿井,由于市场原因和经营不善,在上世纪90年代末,相继交易给别人经营,同时,村集体的人工林、办公用房等,也出售给个人。现在有农村信用社50多万贷款的债务,集体资产仅有8亩左右人工林,没有村办企业和机动地,村集体积累几乎没有,村域经济比较落后。由于本屯土地较多,农民对于整屯并入xx村的想法,普遍没有积极性甚至于有抵触情绪。农民这种想法可以理解,因为70%居民的经济来源以在本屯周边矿井打工和农业生产为主,并入红光村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多年来,村域经济一直徘徊不前,与其它各村的快速发展行成鲜明对比。有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因素,但主要是人的原因,两委班子抓发展的能力不强、思路不新、干劲不足。同时村集体缺少好的项目做支撑,又没有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至今仍租用学校的教室办公,开展工作压力较大。在筹资建设新型居住小区的过程中,其它村可以通过村集体给村民补贴一部分,从而减轻村民的负担,而在屯实现不了,这其中主要原因是集体经济实力薄弱。
二是农业经济落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屯一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大田为主,灌溉、排涝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仍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同时,体现现代农业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棚室蔬菜生产、畜牧业养殖几乎是空白,仅有一户养牛专业户。村民在从事简单的大田生产的空隙时间,到周边煤矿打工,对农业生产没有长远打算。这一方面说明工业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说明我们在教育引导方面做的不到位,农民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枯竭的时候,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将给整个村屯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胁。
三是村民思想意识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环境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国家、省、市及区级的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及农村泥草房改造等相关政策不了解,只想住入新型的居民小区,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各种陈规陋习亟待改变。村民主观上保护环境的意识十分淡薄,随意处理生活垃圾的现象十分普遍。柴草朵、煤泥堆、搭建的板房和占在排水渠位置的围墙,在路边随处可见,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观,也增加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村民对于村屯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缺乏责任意识。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屯内唯一白色路面的道路是20xx年修的通村公路,排水渠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基本不能发挥作用,20xx年春季山雪融化,流经屯内,导致多户村民被淹。休闲广场、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全没有,现有供水系统主要是由屯边的银杏煤矿提拱资金、设备支持,受企业发展的约束较大。灌溉、排涝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绿化工作明显没有跟上全区农村绿化工作的步伐,进展不快。
五是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近几届两委班子在村民中威信和地位不高,带头想事、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基层党组织缺乏影响力和战斗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充分。党员干部没有真正的从群众切身利益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村民对两委班子意见较大,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时有上访。
三、下步工作措施(思路)
一是制定屯整体发展规划。做好村屯整体发展规划是村屯环境整治的前提。从许多成功经验来看,越是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原有村屯的风貌进行特色建设,就越是能取得成效。做规划时,既要因地制宜,做出本地特色;同时又应坚持少投入、见效果的原则。根据集体经济、财力状况,量力而行。整治前在做整体规划时,必须对经济投入和整治效果进行广泛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广大村民的意愿和建议。目前的初步想法是新型小区整治应先强后弱。新农村建设中的居住环境整治,要做到点面结合,才能形成系统。经过调研,我们建议屯内第一批示范新居要以经济好、主干道两侧的家庭为主,尽快做出样板,建设成为示范新居,以便让其他村民有样板可循;第二批改造的重点要放在经济基础最差村民家庭进行;最后再对中等经济村民家庭进行建设。
完善环境整治督办体系。镇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掌握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做到随时督查及时纠正,对工作存在怠慢、不作为,以及缺乏大局意识、出现重大失误、进展不利影响全局工作的个人实施问责。强化执法检查,加大对损害城乡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巩固治理成果。
小河镇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小河镇党委、政府以村庄“五化”为着力点,积极开展以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优美、整洁的良好环境,争创省级园林城镇。
一、小河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工作中,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重点对镇商业街、205国道沿线村、环境整治重点村实行全面“五化”整治,逐步打造出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推进城镇环境日益优化。
一是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在商业街安装单臂、双臂路灯130余盏,在常路社区、石峰峪、蒋家坪、圣景村等十一个村队主要街道安装照明设施200余盏,实现主要道路照明装臵率、亮灯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在205国道两侧沿线两旁划出50米的不准建设区,主抓绿化带建设,以路为中心,形成内矮中低外高,视觉上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春季有花,夏、秋季有果,四季常绿的绿色通道。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在各村房前屋后、主、次村路大面积栽种绿化苗木,做到拆墙透绿、门前植绿、庭院增绿,同时实施拆迁退地还绿工程,对违章占地、私搭乱建、临时建筑一律拆除,按照标准补齐缺口树木,还原原有绿化效果,真正做到了“全方位、高密度、大覆盖”。目前共栽植绒毛白蜡、北京桧、金叶女贞、小龙柏、紫叶李、红枫等树木余棵。
三是彻底清理沿路沿街的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私搭乱建。更换设臵不当、质量低劣、严重影响镇容的各类广告牌和门匾,实行统一标准规格广告牌匾统一悬挂。在村内主要街道、出入口的墙壁进行统一粉刷,书写统一标准规格的环境综合整治标语口号。
四是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对各村沟、河、塘、渠旁的暴露垃圾、白色污染、杂草全部清除干净;对垃圾乱倒、杂物乱堆、设施乱搭进行全面清理;对路边、村边、村中所有河塘的杂草及水面漂浮物进行全面清理保洁。做到不留一处垃圾堆、土堆、石堆、沙堆、粪堆。沙堆、石堆要统一存放,土堆、粪堆要运入田间地头,每个村规划了柴草园,统一堆放柴草。
五是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要求,结合公路村村通工程和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采取上级补助、乡镇扶持和村集体自筹的办法,把村村通向街街通、户户通延伸,对全镇各村的主要街道和生产路进行科学规划、拓宽和铺筑,进一步加快了全镇乡村公路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步伐。其中茶沟村作为公路村村通工程最后一批受益村,近日来对村内总长近公里的2条主要街道和 3 条环村生产路进行了拓宽、硬化,目前该工程正在进行路基修整和道路清障工作。
目前,我镇五化达标的村居有10个,占全部村居总数的33%,其中完成村内道路硬化的村居28个,占全部村居总数的93%。
二、小河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分管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党政办、综治办、宣传办、公路站、土管所、财政所、执法中队等部门和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按阶段、分步骤调度工作落实情况,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我镇创新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和方式,营造“常路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动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通过印发宣传单,逐家逐户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小河镇是临沂市的西大门,环境整治事关全镇、全县乃至全市形象,要求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积极配合开展好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高要求完成整治任务,提高城镇面貌。同时及时完善宣传整治成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大力表彰先进,对问题严重的村队和单位予以公开曝光,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
(三)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到位制度。我镇把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全镇年终综合考核中,作为各单位和个人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制定了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根据整治任务,依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任务细化明确到所在村、单位,并明确完成时限。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到位,成效显著的村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村予以通报批评。做到了责任明确、奖罚分明,进一步提高了各村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四)积极开展“乡村环境突击整治活动”,进一步明确各村、各镇直部门的环境整治责任,加大考核检查力度,彻底清除河边、路边、村内的卫生死角。与经营户签订“门前承包”责任书,着力净化市场经营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环境卫生档次,推动全镇又好又快地实现大跨越。同时充实保洁队伍、督查队伍建设,保证每天巡查一次,记录一次,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
(五)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标准要求。
1、村内不留一处私搭乱建的小屋,不留一处店外经营的户。村内道路有条件的要硬化,无条件的要整平,挖出排水沟及路肩。
2、绿化要全覆盖。村内及村外空闲地要全面绿化。
3、每个村要建设休闲娱乐场所或小游园。
4、净化要彻底,不留一处垃圾堆、土堆、石堆、沙堆、粪堆。沙堆、石堆要统一存放,土堆、粪堆要运入田间地头,每个村要规划柴草园,统一堆放柴草。
5、村内主要街道、出入口要粉刷墙壁,不留一处不规范的广告牌,有条件的要安装路灯。
6、各村要成立保洁队伍,建设垃圾收集点及填埋场。
(六)积极落实农户门前“五包”责任制,建立一整套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在每个村实施“成立一支管理服务组织,建立一支卫生保洁队伍,打造一条精品样板街”三个一乡村卫生保洁措施。逐步实现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
(七)以生态农业为抓手,发展现代环保农业。实行农田废弃物集中回收清运,逐步减少农村“三堆”。同时,我镇大力实施“一池四改”工程,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改厕、改灶、改圈、改水结合起来。目前,全镇户用沼气已经发展到500多户,沼气专业村发展到4个,从根上引导农民向现代生活迈进,以此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顺利开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八)多元化投入奠定坚实基础。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化环境治理投入格局,积极引导各企业、商户捐资修路、建设绿化带和休闲广场,使每个村至少有2-3条硬化街道,主要道路要安装一定数量的路灯。条件允许的村要有一定的绿化面积,有一处公共休闲场所。真正把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每一个人心中,努力打造环境综合整治精品示范村。
三、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单位、部门、村居负责人对综合整治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安排不扎实,口头上强调的多,深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少,造成整治工作力度不大,推进缓慢,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具体措施未完全到位。绿化工作进展缓慢,未达到大覆盖,上档次,不留空白区域的要求。各村广告牌(箱)和店牌门匾等未完全实现统一悬挂。
三是从我镇客观方面来看,村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卫生习惯和意识与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不相适应,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乱丢垃圾的现象还依然在小部分村存在。
四是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村垃圾填埋场未建立,环境整治设备落后,垃圾清运车等无法配臵,保洁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完成质量无法保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提高反面典型曝光率,充分调动全镇群众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2、针对整治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对 “牛皮癣”、“白色污染”、和建筑生活垃圾严格整治,坚决防止反弹。严查车辆乱停乱靠乱放行为,对非法占道经营、场外经营、店外经营等现象,坚决取缔。对影响镇容、有碍观瞻、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设依法强制拆除。
3、完善机制,长效管理。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作,必须一抓到底。下一步工作中我们
一是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二是健全保洁人员管理制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明确、资金落实、奖惩到位,探索管理新方法、创新管理新手段,逐步将集中整治转向长效管理。
三将环境卫生工作纳入村民自治章程,通过村规进行明确,逐步实现长效管理,达到集中整治有新变化,长效管理有新实效。
四是积极探索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镇的环境面貌。真正做到美化、亮化、净化、绿化。
4、采取“先整后管、边整边管”的方法,加强对河道、公路、村庄的管理。全面清除河道两旁违章搭建、杂草、杂物、种植等。彻底整治道路两旁 “三堆”(土堆、草堆、垃圾堆)等。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四清五化”:一是清理农村垃圾。全面建立日常的清扫、保洁、清运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二是清理卫生死角。彻底整治乱扔、乱倒、乱摆、乱放等突出问题。三是清理农户“五乱”现象。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柴草乱放、禽畜乱跑、污水乱泼等问题。四是清理违章搭建,严格村庄布局规划。逐步建立“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管理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5、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将河道管护、道路管护、绿化维护、村庄保洁、治安联防等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综合管护机制。同时落实“六定”制度。即:定区域、定人员、定标准、定任务、定报酬、定奖惩。
6、加大经费投入:采取镇上奖补一点、村(居)拿一点、受益企业捐助一点。镇政府对各村(居)实行以奖代补。凡通过镇及上级各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并长效管理到位的,镇财政视村(居)大小、人口多少、工作量等情况,分别给予1—2万元的奖补。半年考核一次,年终考核,长效管理工作显著的再给予20%的奖励。同时号召各村(居)探索正常的环卫管理资金渠道,以满足日常的实际管理需要。
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各级的指导下,经过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深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方面众多,需要大量的投入、有效的机制、足够的人员,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今后,我们将把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促进农村居民素质提高的一个实践性载体,作为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的一大途径来抓,整体推进,细化管理,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向深入。
一、我区城乡环境整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认真实施河道疏浚和保洁、工业废水治理和城区污水截流,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区政府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五年将该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先后投入10多亿元,加大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投用日供气2500吨的热电厂、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公司、日处置危险固废10吨的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和垃圾焚烧工程,完成了外沙路、疏港大道、枫南东路等道路建设和管线埋设,建成占地150亩的二期垃圾填埋场。
(二)认真实施河道疏浚和保洁。一是自20xx年开始,区政府就成立了河道疏浚整治的组织机构,并下发《关于印发**市**区河道疏浚整治五年规划及实施意见的通知》,作出全面开展河道疏浚整治的决定,分年度对全区河道进行整治。20xx年至今,共完成河道砌石25.6公里,河道疏浚373.8公里。二是为改善城区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区政府又实施了城区清水河道工程,共建4座橡胶坝。通过调控橡胶坝以提高城区河道水位,有效地拦截上游和外围的污水。三是建立了河道长效保洁机制,组建保洁队伍,全区有专职保洁人员150多人,投入河道保洁船只50多艘。
(三)工农业废水治理和城区污水截流工作明显。一是自20xx年底开始,为了彻底整治水环境污染,区政府封堵关闭了岩头、外沙化工园区的入河、入海23个排污口,结束了化工污水直排的历史。二是狠抓工业废水的整治,今年列入整治的企业883家,已完成492家整治任务。三是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中,政府也将在年内对核心区规模化家畜禽养殖场一律予以关闭。四是紧密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目前,全区有8个村已完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四)以新农村建设(十百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区政府为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是以城区积极开展的“多城同创”活动为载体,以治理“乱、脏”为抓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美化和秩序整治工作。二是在农村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乡村康庄工程,积极推进了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和服务强化工作,现在全区已建成132个整治合格村和1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一大批杂、乱、差的旧村庄变成了错落有序的社区。三是在完善城区垃圾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工作重心下移,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自20xx年开始,区政府以“村村清”工程为抓手,不断完善村一级硬件设施,投入了4l万元,解决农村硬件设施滞后问题,垃圾中转站初具规模,除大陈镇外,全区各办事处都建成了1座以上的垃圾中转站。到20xx年底,全区共有272个行政村建成了固定垃圾收集点3431个,购置移动垃圾收集筒3525只,配置垃圾收集车458辆,卫生保洁人员543人,农村垃圾收集网络基本建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区政府虽然在城乡环境整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整治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乡环境整治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虽然区政府出台了城乡环境整治的实施方案,并列入街道年度考核。但在具体工作中,做表面文章的多,检查抓落实的少,下级应付上级检查的多,经常性抓的少。据了解,这项工作有多个部门管,街道有三个副主任管,管理上存在体制问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概括起来有三论现象:一是难抓论。部分街道、村干部有畏难情绪,认为当前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困难重重,没有扩面提升的必要。二是唯钱论。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产生“等、靠、要”的消极工作态度。三是无关论。部分群众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淡簿,认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是政府行为,与己无关。
(二)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区财政投入不足。虽然区政府在资金安排上已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但由于原有基础设施薄弱,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二是街道财政不敢投入。由于垃圾运输成本高,“街道中转”环节难以正常运行。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据了解,全区275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的达29个村,5万元以下的达一半。因此,经济困难的一些村根本无法配备卫生保洁人员。有些困难村的干部说政府也在锦上添花,富裕村的卫生相对搞得好一点,政府有补、有奖,却没有真正帮助困难村走出困境。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金投入额度大,多数村治理环境积极性不高。
(三)环境卫生建设死角较多,工业、建筑垃圾无人管理。一是环卫设施不健全。全区现有6座农村垃圾中转站,基本上是以街道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布点,造成一些行政村垃圾收集清运路程过远,从而影响中转站收集率。二是许多地方保洁服务范围仅限于村庄建成区,村与村之间、道路沿线、河道水面等区域垃圾往往无人清理,有些村民偏把垃圾倒入河道,堵塞河道流通。三是企业垃圾处置不明确,特别是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化工垃圾等处置终端没有真正建立。有些企业就地焚烧,偷倒、乱倒垃圾,造成了空气、环境的严重污染,被征地、待开发的地块变成为垃圾的“收容所”。四是三甲的小冶炼没有根本解决和治理,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困难;台电的5支烟囱排放的烟尘随风洒落城区南北,据测试,二氧化硫严重超标。
(四)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一是污水处理不彻底。城区虽然连续几年实施了污水截流,但主城区核心区块14.6公里的河道有500多个各种排污管道,特别是海门河沿线仍有多家重点单位排污严重,城区原有排污管网未能与污水主干衔接,雨污合流,污水直排。工业企业治污进度相当缓慢,仅永宁河就有193家企业污水直排。区政府为加快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进度发了通知,到20xx年9月为止,还有300余家企业未达标。二是农村改厕后,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未跟上,造成生活污水直排。群众反映葭沚城区露天粪坑已处理掉,但只建了1个公共厕所,该老城区人口和外来人口共有4万余人共争1个厕所,导致粪便乱倒,直排河道。三是由于温岭等地地质沉降,造成我区河道蓄水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河水自净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现象,在管理上完全把城区与农村分开来。缺乏统一规划,在资金投入、项目实施、部门力量整合上也缺乏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的整治局面没有形成。二是存在突击性整治,各地还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整治工作仅停留在应付的层面上。三是长效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不够,存在着罚款了事的现象,且区农办力量有限,仅靠它一家很难解决问题。
(六)公路两旁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全区范围内公路沿线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普遍,83线公路两边现象尤为典型,有损市容市貌,严重地影响了作为**市主城区的形象。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整治目标。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官一方,为民造福”的理念,提高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期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加强水法、环保法等相关法律宣传,努力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形成人人爱护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每年都要有治理环境卫生的目标,并逐年安排工作计划。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机制。政府要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高效的城乡环境整治管理协调机构,重大问题以联席会议的方式加以解决。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发挥职能作用,街道应认真负责,确保城乡环境整治取得实效。要统筹兼顾,科学编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三)加强监管力度,依法实行整治。环保部门要加大对污染源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对纺织、印染、砂洗、电镀、小冶炼、农业面源等区域性污染问题,提出专项整治计划。要明确企业垃圾处置办法,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城乡、企业、单位的环卫收费标准,避免造成收取卫生费变成乱收费,减轻财政负担。
(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绝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排放,导致农村河道水质恶化。区政府应合理规划,抓紧出台农村污水处理的方案。
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达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0xx年上半年以来,段集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要求,以顺应农民群众幸福生活新期盼为动力,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坚持全镇一盘棋,工作一个调,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为切实搞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段集镇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量化标准,高位督导、全面提升”的原则,以“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具体标准,在全镇各村普遍开展环境卫生净化工作,并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现将我镇20xx年上半年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段集镇成立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并结合我镇实际,认真研究印发了《段集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的目标任务、标准要求、工作重点及百分考核办法等内容,镇党政主职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全部参与,农业、市政、村镇中心、国土、财政、公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副科级领导和责任单位包村、村干部包重点路段、重点部位。
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周督察,月通报,及时了解各村人居环境治理综合情况,重点推进难点问题。并先后分两批组织班子成员和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包村干部到商城县金刚台、信阳郝堂村等地观摩学习,开眼界、启思路、转脑筋,增强了搞好环境整治的决心信心。
二、做好宣传引导,动员全民参与开展“环境卫生文明户”评比,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联系镇团委、妇联加强对青少年环卫意识的培养,在中小学开展“爱护环境、清洁家园”主题讲座,“爱护家园,从我做起,小手拉大手,大家一起走”,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树立关注人居环境就是关注生命的观念,从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和改善人居环境;创新机制,引导各村聘用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作为村容村貌监督员,监督指导本村环境卫生工作;印发宣传单,宣传到家、到户、到人,全镇共发放宣传单4000余份,宣传车2辆100余次,条幅23条,固定宣传版面100余块,镇村主干道粉刷固定墙体标语300余处。
三、加大财政投入,整治公共卫生
镇财政先后投入资金80多万元,加大城镇村公共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镇区改建自来水厂一处,铺设管网5000多米,提高了镇区的供水能力,保障了饮水安全;新改造公厕3处,正着力新建公厕6处;争取1300万元的污水处理项目已动工;硬化村内主干道10余公里,河道护坡3000多米。扎实推进“三无一规划一眼净”工作,集中治理,全面参与,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机关干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加的治理大行动,综合整治急流涧河、204省道、339省道及各行政村镇村主干道,新建垃圾池229座,新增垃圾桶125个,并增加垃圾填埋点7处,拆除小厕所、小猪圈40余个,拆除违章建筑4处,清理柴草剁160个,粉涮老旧墙体126处,砍除50余公里村组道路两旁杂權,对两边10000余株行道树进行涮白,对19个村街白色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处理,并组建清洁队伍长期保洁。
四、建章立制、巩固成果
各村制定保洁制度,尤其是整治示范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处理制度,明确要求主干道建筑物材料不占用道路,农户的临时堆放物不在门前,临路的住户实现门前“五包”,严格按照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配备3-4名保洁员。对每个村人居环境工作建档立卡,对每次检查评比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奖优惩劣的依据。对于名次靠前的,镇以奖代补,给该村财力支持,对获得上级奖励的,镇再次配套同等奖励。鼓励支持各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本村人居环境改善,镇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奖励。同时对在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镇村干部,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资奖励。
五、取得的部分成效
以柳林、齐山、蒋营3个村作为亮点示范村,通过建垃圾填埋场、建水冲式厕所、整修道路、整治坑塘、修下水道、设置垃圾池或垃圾箱、粉刷墙体、美化庭院、清理杂草杂物等,积极打造村庄绿化工程和道路亮化工程等,然后组织全镇各村观摩学习,总结推广,通过学习、评比、检查,促进度、比质量、看效果,推动改善农村人户环境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镇已建垃圾池229多座,新增垃圾桶125个,新建垃圾填埋场7处,修村庄主干道和主要次干道12公里,修下水道11公里,整治坑塘32个,其中齐山村建卫生厕所4座,垃圾池、垃圾箱20多个;柳林村新建公厕2座,建垃圾池14处,桥涵2座,并新建柳林村活动广场,安装户外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的日常娱乐活动。大部分村庄以整治“四乱”为突破口,全民行动清理杂草垃圾,管理畜禽乱跑,治理污水乱流,实现“三有”,即有垃圾箱、垃圾池等收集设施,有专人清扫、有垃圾填埋场,初步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主干道、集镇环境卫生有较大改善,专业保洁队员已有186人,经费落实到位。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1、各村进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拉大。个别村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没有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负责人员尚未确定,发动不力。在工作推动上主动性差,行动不力,存在应付思想,认为是一阵风,吹过去就完事。
2、投入不足,有些村还存在观望,“等、靠、要”思想严重,思路模糊,缺乏长效机制。村干部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等着镇财政下拨资金,总想着拨多少资金,干多少事,在资金筹措办法上缺乏创新精神,造成了工作进展迟缓。保洁人员配备、但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比较到位。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计划,6月16日,县人大副主任陈太阳带领县人大环资工委、县人大财经工委、县政府办、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县司法局、县文明办、县水务局、县林业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深入到地瓜镇下木卡村、新店镇细汆村进行了调研,并在新店镇召开座谈会,听取乡镇领导、基层人大代表、有关站所负责人和村支“两委”成员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摆在十分重要位置,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启动和打造了一批试点示范村。
(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情况。一是编制了地瓜镇木卡村下木卡、洋鸡箐,江西坡镇细寨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二是扎实推进试点村创建工作。完成木卡村下木卡、洋鸡箐广场用地征地工作,启动实施了规划区内房屋立面改造、环境改造、改厕换瓦等人居环境改造项目,预计8月底完成改造工程。2个工程已完成总投资1100 万元。三是完成南湖街道大湾村一组、刘家坡组、盘水街道高兴村兰花塘组、龙吟镇硝硐村石寨平组等8个乡镇(街道)1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普安县中部片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四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小康房建设32594户(20xx—20xx年)。五是建成投用普安县垃圾填埋场,处理能力35吨/天,覆盖县城、三板桥及地瓜等区域群众生活垃圾处理;启动普安县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建设13个垃圾转运站及配套设施。目前,楼下、新店正在建设主体工程,青山、盘水街道等9个乡镇(街道)转运站已完成场地平整。六是建成投用普安县城污水处理厂。青山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并开始试运行。
二、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村民环境意识淡薄,观念依然落后。近年来,尽管我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村寨”等,但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条件、推进绿色家园建设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一些村民对“脏、乱、差”现象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较差,生活观念依然较落后。
(二)农村生活污染增多,多数村寨人居环境仍然较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农民生活污水、塑料袋、易拉罐、酒瓶等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随意排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如下厂河流域部分村民将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直接倾倒和排放到河流里,对我县五嘎冲水库水源及当地老百姓生活环境造成了污染。
(三)公共设施配套薄弱。大多数村没有设置和建设垃圾箱、垃圾池,村民没有倾倒垃圾的地方。如新店镇辖5村1社区98个村民小组只有清运车1辆、保洁员5人、垃圾箱43个(平均每个组达不到1个),这个问题在我县多数乡镇都存在。大多数村只注意房屋建设,而对新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环卫设施不配套。
(四)“六乱”现象依然突出。柴草乱堆、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乱搭乱建的“六乱”现象还很突出。农村房前屋后、路边随处可见乱推的玉米杆、烟杆、柴草、农家肥;散养的鸡鸭、猪、牛等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厕所、厨房、猪圈、牛圈等附属设施存在乱搭乱建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村民自治存在薄弱环节。村规民约不够完善或执行不好;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没有形成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收集、处理垃圾(污水)的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六)环境治理成本高,乡镇财政压力大。垃圾处理从清扫、收集到运出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花钱,费用都比较高。如新店镇每天产生将近8吨垃圾,每吨垃圾从收集、运到兴义电厂平均花250元左右,一个月要花6万元,一年要支付70余万元。
三、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我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统揽作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0+N”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村群众生活更美好。为此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群众共商会、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倡环保工作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清洁村庄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要从孩子抓起,要教育孩子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等环保行动,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广大农村的环保义务宣传员,为我们的环保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实施绿化工程行动计划建设,进一步推进绿色家园建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绿色普安行动计划”,实施好退耕还林等工程,切实抓好普安绿色村庄创建计划,保持村庄山水生态格局与自然环境协调,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森林等自然资源,培育和提升农林牧渔田园式生产景观。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绿化美化庭院。在路旁沟边、村庄周围、田间地头造林绿化,减少土壤裸露,真正实现绿化、美化目标。
(三)大力实施净化工程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采取切实措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科学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农村环保规划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三是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基础上的“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做到定点收集、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和环境卫生整治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村庄清扫保洁费用可适当采用政府补助、村集体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五是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乡镇要设立环卫站、每村根据实际至少落实1名以上保洁员专门负责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由县财政按照月工资预算到乡镇[街道])。六是落实河长制,保护河、湖、塘等原有水生态环境。七是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规范处置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及建筑垃圾,推动农村工业企业进园区,实行污染物集中处理。八是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有关单位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
(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根据村庄人口、垃圾产生量等,配足和建设封闭式垃圾桶(箱)、垃圾池、垃圾运输车等设施装备。每个村庄配备相应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和人力垃圾清洁车,每个乡镇(街道)建立垃圾中转站、购置垃圾转运车;二是加强农村水、电、路、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大力实施农村美化亮化工程。实施好异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清洁村庄建设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农网改造等工程,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太阳能、沼气等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农村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认真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多彩贵州·美丽普安文明行动”活动,多形式、多角度、多措并举,全面发展,切实推进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程,有效提升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南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为充分掌握南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剖析整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南充市统计局于近期选取有代表性的南部、西充2个县,各选取3个村(南部县碾盘村、齐心村、书房坪村,西充县转山河村、麻柳垭村、李家嘴村),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并与乡村干部,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座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分为农民问卷和农村问卷两个部分。农民问卷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常住村民,共120人。其中男性对象102人,女性对象18人,包括2个村干部、2个乡干部、116个村民。农村问卷调查对象为6人,均为各村熟悉村情的村干部。
二、目前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农民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对象都听说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而有90%的人是通过村、镇干部开会传达的渠道了解这些政策,同时调查访问对象所在村都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对于“环境整治变化最大”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四位(共9个选项)分别是:“生活垃圾可以处理好”、“生活污水可以处理好”、“道路变好变宽”、“村里变整齐有序”。在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度调查中,86.7%满意,11.7%是一般和较满意,1.6%是不太满意。同时农村问卷调查显示,其生活垃圾处理率平均值为96.3%,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值为89.6%,卫生厕所使用率平均值为75.5%;有4个样本村近三年开展过植树造林绿化行动,有5个样本村农民建房有统一规划。样本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取得这样初步的成效,与南充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
近年来,南充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规划编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等“六大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一)全面推行村镇规划编制
推进“多规合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注重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因地制宜,分类制定镇(乡)规划、村庄规划。组织编制特色小镇、传统村落、重点镇污水、县域农村生活垃圾等专项规划设计。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同步加强批后监管。目前南充市大力推进南部县省级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试点、西充县金源乡省级乡村规划编制试点,全市1290个贫困村均编制了村庄规划,正全面有序推动其余各县(市、区)按照省上的规划指导体例进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二)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
(1)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积极落实《南充市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巩固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增加收集点和转运车辆,推动乡镇垃圾中转站提标升级,确保收储运系统运行正常。
截至20xx年5月底,全市已建垃圾池和收集、分类减量池个数21243个,已建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6个,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县比例达到100%。
(2)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截至20xx年5月底,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3)开展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大力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建立工作台账,逐步销号。优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流域等区域存量生活垃圾,积极清理农村积存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白色污染,防止城市垃圾等各类废弃物下乡。
(三)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力争创建以“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建设目标的“水美新村”200个以上。
(2)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落实《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方案》。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对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截至20xx年5月底,全市已完成837个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治理工作,建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站)260座,覆盖率达64.05%。建有集中式、分散式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行政村比例为15.6%。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的行政村比例为100%。
(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1)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积极落实《南充市“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xx-20xx年)》,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和扶贫新村建设,逐步完成675座乡村公共厕所新建和改建任务,研发推广使用装配式环保农村公厕,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公厕配建。
(2)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搬迁等,全面推进农村户用厕所配套。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
(3)加强厕所粪污治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厕所粪污贮存、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将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
(4)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截至20xx年5月底,全市农村拥有户用卫生厕所农户占总户数的48.5%;建有公共厕所的行政村比例为100%;开展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为90%。
(五)实施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1)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村内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实现村村硬化、户户有改善,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目前全市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达100%。
(2)实施旧村改造。坚持把旧村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不断推进农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
(3)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结合绿色村庄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湿地恢复等工作。目前全市村内主要道路实施绿化的行政村比例达20%。
(六)实施长效机制建设行动
目前全市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的县比例达9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的行政村比例达100%,9个县农村垃圾收运均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根据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仍显不足。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虽然各级政府,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都很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稍显不足。农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3位调查对象(占总人数52.5%)在“环境整治中的困难”调查中选择了“政府财政投入不够”,排在六个选项的第一位。二是由于一些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筹集资金比较困难,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和募集社会资金有很大难度。农村问卷对“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6个样本村中有5个村选择了“乡级及以上政府”,而只有1个村选择“村集体”和“村民自筹”。三是农民问卷在“是否愿意付费”以及“愿意出多少钱”的调查中,100%的调查对象愿意付费,其中有75%的人选择“每年50元以下”,而选择“每年300元以上”仅占比2.5%。这说明有必要继续完善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让村民为环境付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农民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环境整治的不足”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农户庭院, 房前屋后没有整理打扫”、“改厕进度慢”、“垃圾清运处理不及时”;对“最希望改善的方面”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生活垃圾处理更及时干净”、“生活污水处理更及时干净”,“整修硬化村里道路”。对“环境整治中的困难”调查显示,18人选择了“设施无人维护”,排在六个选项的第二位。这说明部分农村在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以及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缺乏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环保设施的维护管理运营制度,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难、环保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难,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还需完善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
(三)农民环保卫生意识有待加强,参与、配合积极性不高。农民问卷调查显示,有54位调查对象(占总人数45%)在“环境整治中的困难”调查中选择了“村民卫生意识不够”,排在六个选项的第二位;在“村民健康卫生意识”的调查中,75%选择“好”,25%选择“较好及一般”。这都说明村民的健康卫生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四、对南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一)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二是要以产业为依托,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理念、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因地施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产业支撑,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集体有一定经济能力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三是加快建立并实施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二)开展试点示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在省上培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中,每县根据山区、丘陵和平坝等不同地势特征,确定5—10个村进行试点,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和要求,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及时总结推广具体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与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使建设管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健全环保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做到设施建管并重,加快培养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
(四)强化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广大村民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环保意识;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与生活居住环境的现状已经成为一对日渐突出的矛盾。树立环境意识、完善整治机制、改善乡村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在我镇大发展任务日益艰巨、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在我镇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刻,对于乡村环境整治的工作不但不应该放松,相反,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使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如何进一步的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已经成为我镇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工作和实践课题。
一、我镇目前环境整治工作的现状和好的经验做法
x镇位于谢家集区西部,辖12行政村和1个社居委,102省道与310省道在此贯穿交汇,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西出口设在我镇境内,交通优势使我镇成为淮南市“一主两翼”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南市西部门户规划的主战场,近年来,先后有10余项重点工程项目在我镇开工建设。这与我镇多山、多水的辖区地貌共同形成了我镇大建设项目多、违规抢建多、建筑垃圾多、影响环境卫生的不利因素多等诸多特点。面对不利形势,镇党委、政府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取得了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成绩。
1、立足大建设,做好总体规划。对于全镇的环境治理工作,镇党委、政府立足我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建设项目多的实际,从全局做好总体规划,将环境治理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将城镇建设规划,乡村环境治理放在我镇十二五发展的重中之重,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新城、强基础、扩产业、重招商、兴旅游、快发展、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围绕这一思路,镇党委从争取成为控违试点乡镇入手,加大城镇面貌整治力度,制定城镇规划,遏制无序抢建。从治理环境污染、强化环境督察、加强绿化工作等总体和全局上,做好环境脏乱差的整治工作。
2、立足路网,做好城市基础建设。我镇立足便捷的路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夏郢孜西路打通至102省道现已经竣工;卧龙山西路拓宽、绿化、亮化改造工程目前也已经完成。加上合淮阜高速公路、第二通道等公路。“3纵2横”的公路交通网络让我镇成为淮南市的交通枢纽。近年来,我镇共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修建 “三通”水泥路,总长度达到近百公里,让农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辖区内新建新家园、棚户区等小区近10个,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后全镇人口将增至8万人,吸引了宾馆、酒店、农贸市场、生态园等行业的大批商家前来洽谈投资,新城区轮廓逐渐显现。
3、立足争创模,做好绿化工作。结合市、区政府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大力开展镇、村绿化,砂里岗村被市绿化委命名为绿色小康村,全镇现有绿色小康村2个。20xx年共完成了车路山采石迹地植被恢复830亩、高速公路淮南西出口150亩景观林植树绿化及打石山新造林510亩任务,配合区农林局高质量通过国家林业总局对20xx退耕还林项目中生态林验收。
4、立足惠民生,加大资金投入。期间,我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五年来共完成百余项水利工程,共投入资金千余万元,其中泵站更新5座,开挖、修建当家塘20余口,圩堤加固10万立方米,沟塘清淤5万米。12个行政村的道路“三通”工程全面完成,90%以上的村实施了安全饮用水工程,“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公厕、垃圾池和下水道。
5、立足镇情,实施联合治理。鉴于我镇镇域面积大、大建设项目多、境内交通道路网密集的实际,我镇与多部门加强协同,实施联合治理,镇文明办与交警部门长期联合,治理抛洒滴漏等影响道路环境卫生的行为。招聘执法协管员,组建执法队,联合城管部门,加强巡逻,做好控违工作。镇、村联合,组建环境卫生检查组,对各村“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作进行督查。这些联合治理形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立足长效机制,纳入绩效考核。强化考核奖惩制度。我镇与各村签订了卫生环境保洁责任书,对各村环卫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且整改不达标的,将进行通报,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与村绩效挂钩,将平时工作与“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相结合,严格落实奖惩。目前,我镇12个行政村有9个开展清洁工程,共聘用保洁人员37人。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环保意识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甚至少数基层干部,对保护环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环保工作有时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很多群众缺乏环保意识,不能用环保理念维护自己的家园,也不能规范自身的行为,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不惜污染环境。比如,虽然各村均建有垃圾池,但有少数群众为了自身方便,将垃圾随意乱扔。这些都给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重发展轻环保、重利益轻环保的思想,缺乏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环境治理工作,导致了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困难。
2、人口规模增加问题。目前,我镇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万多吨。而随着西城嘉园、新家园、谢家集新村、李郢新村、卧龙山庄5个小区建设的基本完工,新增住户余户约5万余人的逐渐入住,产生的各类生产、生活垃圾数量将更多,必然会给环境整治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3、非法开采山石问题。我镇境内与八公山区接壤地区的几个石料场多次非法开采,更涉嫌非法买卖炸药,造成环境污染,周边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多次到镇政府反映,但由于企业改制合并、行政区域界定及受执法权限限制等原因,一直无法对这些采石场予以关停,致使污染企业无法关停,给环境治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三、对加强乡村环境治理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强环境治理宣传。大力宣传近几年来的绿化工作成果和绿化、美化环境的重大意义。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环保治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社会舆论氛围
2、从全镇长远发展的角度,设计我镇的环境治理规划,加大投入,抓紧建立垃圾中转站和一座生态污水处理厂,购置垃圾运输车,以处理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保持环境清洁卫生,20xx年7月14日下午,谢家集区环保局在x镇主持召开了《x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审查会议,标志着我镇的污水处理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3、创新管理机制,探索上下联动、人人参于的长效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新。建立环境治理台帐和周志,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逐项、逐地段、逐村督导检查,对各村出动的车辆、人数、投资力度做详细登统,强力推进治理活动。每周公开各村环境治理进度,增强紧迫感。
4、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可以采取“镇投入、村管理”办法,加强各村保洁队伍建设,使保洁队伍能按照指定的保洁标准做好保洁工作。做到发现一处,清理一处,边巡逻,边清理,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又能持久地保持下去。
5、对于山石开采问题,在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协调统一、加强突击整治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山林承包、出租等方式,加快山林植被恢复。
6、加强结对创建,以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较好的作为示范点,围绕植树造林活动和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开展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开展工作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塑造良好的示范典型,提高各村的环境治理意识。
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环境卫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件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陈文浩市长在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会上明确指出,“要将城乡环境环卫整洁行动作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工程、提升城乡品质的重大抓手和造福全市人民的民生事业来抓,以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为重要目标”。为贯彻落实市、区开展城乡环境整洁行动精神,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大力推进“三大工程”“九大行动”,努力打造“四个芙蓉”,芙蓉环卫立足本职、干在实处。通过集中整治,建立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大幅提升全区市容环境卫生水平,扮靓我们的家园。
一、主要做法
(一)智慧环卫提升管理水平
开发“机械化作业车辆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作业车辆的全程定位和科学调度,并对设备状态、作业质量及油料进行实时监控,解决了机械化作业“丢段”、 油料偷盗等老大难问题,降低了机械化设备的单位能耗。研发环卫巡查督查管理系统,强化队伍管理。通过安装手机APP,局、所两级路面管理人员只需登录系统,就能完成远程签到、签退,杜绝了“空岗”现象。下一步还将开发“垃圾运输管理系统”,实现对垃圾站点入站垃圾、满斗等情况的实时监控,提高垃圾运输质量和水平。
(二)精细化作业确保常态长效
一是加大整治力度。整合网格力量,重点围绕“五洗五清”内容,进行全面清洗、清理、清除,对渣土扬尘污染、门前三包秩序、乱摆摊担、乱吐乱撒、油烟污染、菜市场场外经营、流动菜市场、建筑工地、夜宵和流动摊点等进行整治,推进城区深度保洁,1-7月共清理城乡结合部、社区楼栋积存垃圾堆物1200余车(近4000吨),进一步提升环境卫生质量。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运输渣土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加强裸土复绿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主次干道、重点区域清洗、清扫保洁、降尘力度,创造整洁环境。三是加大清洗力度。创新推行“双车”作业,根据不同车型的特点,分别安排不同的作业时间和作业路段进行精细化作业。每天晚上安排23台大水车进行2次强冲作业,10台机洗车清洗中间护栏标线和边沟。白天安排76台水车人工配合清洗,6台机洗车作业,22台机扫车作业,实现了主次干道“道路清洗全覆盖”,作业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环卫设施建设提质提档
进一步提高垃圾收运管理和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创造宜居生活环境,新建和改建的公共站厕都采用环保密闭式的垃圾压缩设备,杜绝漏洒和二次污染。同时垃圾收运能力增强,由原来只能放置3吨左右的垃圾变为能放置7-8吨的垃圾,减少车辆运输次数的同时,缓解交通压力。
(四)督查考核力促工作落实
公正公平的督查考核是激发队伍活力的有效途径,为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消除过去城内城外督查不平衡的现象,局督查科按照地理位置将全区划分为3个督查片区,构建“环卫督查微信群”,并将社区物业等纳入到日常督查中实现考核全覆盖,包括物业,门前三包范围,街道社区小区内所有环卫类问题,月底按街道和环卫所维护范围分别扣分排名。每天收集各作业单位数据、实时状态、作业效果等信息,一天一反馈,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讲评,建立了绩效考核、调度讲评、督促检查、问题交办等4项推进机制,形成了环卫“大督查”模式。今年以来共计督查问题8660条,扣各作业单位业务考核11075分,得到各作业单位和人员的一致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物业方面存在清扫时间晚、保洁频次少,卫生保洁不到位,标准不高等现象,导致环境卫生质量不高,建议公安局加强对物业公司管理、教育,物业公司加强对卫生的重视,街道要加强门前三包管理。
二是流动摊担方面存在流动摊贩多,违规摊点、烧烤、屡禁不止,门店在路边乱倒油水、乱扔垃圾等问题,导致人行道油污、垃圾成堆,破坏了市容环境卫生,建议加强城管执法。
三是临街门店存在随意堆放物品、乱倒污水、油水,乱丢垃圾、甚至占有公用果皮桶他用等现象,导致路面油污严重、反复清洗、油污反复存在,加大了卫生保洁难度。建议加强城管执法力度,街道加强门前三包管理 。
四是车辆乱停乱放方面存在车辆占用人行道、甚至占用车行道等现象,导致路面清扫、清洗难度大。建议公安局交警队加强查处力度,城管执法取缔人行道违停。
五是菜市场周边存在垃圾成堆的现象,保洁难度大,污染了生活环境。建议加强城管执法力度,街道加强对市场方督查。
六是在建工地存在乱倾倒生活建筑垃圾、乱丢生活垃圾等现象,导致沿线周边渣土污染,使清洗清扫频次增加。建议加强城管执法力度、加强管控。
七是渣土工地存在工地周边长期路面泥沙污染,甚至无下水,常年积水后污泥较多等现象导致路面污染,建议加强城管执法力度、加强管控。
八是市政、园林方面存在修路、浇水、修剪树枝、补栽后污染路面未及时善后,甚至不善后等现象,导致路面污染,建议各部门加强协作、加强部门自查,及时善后、清理路面污染。
九是楼栋油污方面存在居民厨房窗台下油污污染、社区垃圾成堆及存在卫生死角等问题。影响了地域的整体观感、降低了整体卫生效果。建议社区加强居民教育、宣传、协作。
十是街道范围内其他影响市容卫生的问题有乱堆物、破坏公共卫生设施等,导致卫生保洁难度加大,建议街道加强教育、宣传、发动居民,提高素质。加强城管执法力度、加强管控。
三、下一步思路及举措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区的市容环境卫生,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以形成齐抓共管关注环卫工作、参与环卫生工作的强大合力,让大街小巷更加流光溢彩,芙蓉形象更加洁净秀美,使市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舒心、美好。
(一)合力推动,强化责任落实。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意识,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原则,做到既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又协同作战、合力推进,做到充分调配力量,主动“补位”,联合开展整治。同时加大投入,确保实施效果。
(二)立体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单位、门店业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来,营造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宣传推介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最大限度集聚工作正能量。
(三)强化督查,严格考评追责。成立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巡查、督查通报制度,紧紧围绕“五洗五清”等中心任务,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建立调度讲评制度,每月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调度一讲评。出台考核考评办法,建立问责机制,对工作开展不力、责任落不到位实、推诿敷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严格考核,有效促进全区环境卫生水平提升,着力构建环境卫生常态长效机制。
x年6月,民盟钟山区总支部分盟员组成调研组,深入月照街道双洞村、保华镇奢旮村、青林乡田坝村、南开乡九龙村,对钟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钟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从最贫困的行政村、最贫困的自然寨、最贫困的群众改起,从群众最需要最关注的串户路、垃圾污水处理、室内环境、庭院硬化等改起,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指导、压实工作责任、规范项目实施等有力措施,狠抓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废弃资源再利用、串户路和庭院硬化、拆危除杂及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全区77个行政村804个自然村寨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卫生厕所改造19582户,完成率38.4%;累计完成庭院硬化33886户,完成率92.77%;累计完成串户路硬化1000.44千米,完成率84.83%;累计完成6472栋55.75万平方米老旧危房拆除工作,完成率97%,累计完成老旧房屋透风漏雨整治1358户,完成率78.05%,省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365户已全面完工,完工率100%;实施完成955户“小康菜园”,正在实施212户;建成5个非贫困镇(街道)的垃圾中转站清运系统,启动5个贫困乡镇垃圾中转站清运系统的建设;招录培训上岗“一组三员”x名,配备农村垃圾斗3000余个、垃圾收运作业车500余台、机扫作业车50余台、果皮箱3000余个、垃圾桶10万个;启动204个集中连片村寨的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建设,覆盖4个乡镇31个行政村,累计完成投资3.25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短板有待进一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卫生厕所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尤其是5个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边远村寨还不同程度存在通讯基础设施滞后、季节性缺水等问题,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给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当前融资政策收紧、税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筹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的压力加大,导致通组路、串户路、“三改三化”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二)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涉及部门多,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推进工作。但钟山区目前普遍存在部门人员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容易导致部门工作协调配合不到位、对接沟通不顺畅、业务指导不细致等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后,更需要有关部门、平台公司、镇(乡)、村(居)加强协调配合,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精细、精准程度。
(三)多规合一有待进一步衔接。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到位,功能设计和项目实施因地制宜不够,村庄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未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思路,造成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不突出、设施闲置或运营不充分等问题,“千村一面”导致乡村特色未得到充分体现。
(四)环境卫生整治有待进一步推进。由于缺少冲洗厕所的水,部分村公厕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建在室内的农户私厕则基本闲置。村庄绿化全面推进缺乏有效措施,大部分群众存在重视硬化、轻视绿化的思想,村落和房屋整体品味较低。垃圾箱、垃圾斗、清运车、中转站等设施配置标准和规模无法满足垃圾分类处置需要,运行费用保障不足,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有待加强。“一组三员”履职不充分、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村寨日常保洁不到位,生活、养殖污水横流,亟待建立和完善长效治理措施。
(五)群众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培育。村规民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利用村规民约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一些农户卫生习惯落后,室内物品摆放不整齐,室内外环境卫生脏、乱、差,培养群众文明生活习惯的任务艰巨。部分村民素质不高,对改造好的景观和设施维护意识不强,使用不当甚至随意损毁,给乡村基础设施的后期运营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经验和成效缺乏系统的总结、提炼和丰富,难以激发群众参与和支持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资金保障。积极筹措和整合各类资金,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及其他各类涉农资金,加大融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公共设施运营管护经费,努力形成多元投入的良好格局,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持续显现。
(二)强化规划引领。以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为指导,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多规合一。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公共空间及庭院整治、农房风貌提升、村庄绿化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编制。通过学习借鉴、技能培训、对外引进等方式,加快乡村规划师队伍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的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快培育和引进项目建设、运行等方面的市场主体和技术管理人才。
(三)加强部门联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主动与责任单位及乡镇对接协调,各责任单位加强配合,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形成高效运行的工作格局。同时进一步做好底数排查、措施细化、效果分析等工作,总结提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四)因地制宜推进重点工作。整合技术力量,加强指导,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卫生健康厕所建设、串户路和庭院硬化、老旧房屋整治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小康菜园”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村级公厕及农户私厕改造工作,配套完善“两池一洗”(化粪池、便池和冲洗设备)及排污设施。在改造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风俗习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合理制定改造方案。宣传推广青林乡田坝村二组人居环境整治经验,秉持“用心越多、花钱越少”的理念,鼓励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用最少的资金、最本土的材料,打造出最具内涵的村庄院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小型工程项目,组织当地工匠组成小工程队进行施工,助推集体经济发展。
(五)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垃圾转运站建设,配齐环境卫生整治设施设备,逐步健全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探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先行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一组三员”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快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要求,整合林业、环卫、水利、环保等管护资金,围绕农村垃圾收运、污水处理、绿化养护、河道治理、公共设施维护等内容,依托村民建立农村综合管护队伍,加快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六)培育群众主体意识。同步推进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相关的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软硬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牢基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组干部、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教育村民转变生活习惯,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深入开展“三新一清洁”行动,大力推进清洁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推进乡村德治建设。坚持“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原则,建立完善引导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广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村民自治。
近年来,xx镇镇政府在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把村容整洁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些试点示范村、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也有不少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为了彻底改变全镇的环境卫生,真正做到“三清两化”,镇政府特别组织力量,进行了调研,先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村环境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现场观察到,农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随意排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局部地区沟渠淤塞,污水横流。拱辰社区环城路有一个的简易垃圾池,周边200多户的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河边,大雨来时直接被大水冲走,给周边的村民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
(二)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
大多数村(居)只注意居民住房主体工程建设,而对新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
(三)管理机制缺失。
一是部分村级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没有形成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收集、处理垃圾(污水)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四)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目前村自来水水源大多为地表水,极易受到各类污染源的侵蚀,水质差,且大部分无处理设备。不少地方供水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用水。部分村民还未安装自来水,问题比较突出的如北台村、谭套、花门等75户,要求安装自来水,问题多次与镇政府联系,但由于目前火车站的自来水压力不够,只能等新增自来水新管线方能解决。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我镇发展的环境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累积所致,其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
一是重视不够。这几年以来,环境整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社区,对农村环境工作重视不够,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权益未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既无全面系统的措施,也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使得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监督考核等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投入不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帐较多,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虽然每年村有元的环卫经费,但到现在一直未到位,每次的垃圾装运及其他环境整治的经费都要村委先行垫付。
三是意识不强。不少群众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卫知识作指导,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相关部门环卫宣传教育力度不大,未能达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导致农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全镇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引起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将农村清洁工程列为镇政府主要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缩小城乡差距,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整洁势在必行。建议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抓好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政府的主要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二)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要科学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要以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农村环保规划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
要积极争取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同时,镇政府应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乡(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补助。村庄清扫保洁费用可适当由村集体(置换土地收益,建立部分集体房用于卫生所、超市等公益收益,部分土地出让所得)和农民自筹,也可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从长远看,镇政府应将农村环保和环境卫生整治项目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四)注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总体安排,抓紧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将环境整治纳入镇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围绕全市奋战150天开展行动和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的要求,x区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五个月的工作实践来看,综合整治工作要围绕建立城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资金保障措施、监督考核措施、法治保障措施。现结合目前全区综合整治的实际,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应注意内含的三个细节
第一,综合整治效果要把握高位性、协调性、持续性。要精心抓好组织领导,突出综合整治效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搞好策划谋划;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到一线督导指挥。搞好整治策划,是实现预期整治效果的前提。要坚持高标准策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坚持功能性、景观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统一,保证高标准实施。
第二、综合整治方案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整治方案要注重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力求整治效果符合城区规划、城市功能、建筑风格的要求,不搞低水平重复整治和建设。要制定具体周密的工作计划,抓好工程的预算、招标、监理和验收环节。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纵到底、横到边的目标责任体系。
第三、综合整治实施推进要体现总揽性、层次性和互动性。今年综合整治的任务非常重,要按照整治任务的目标和要求,拓展投入渠道,加大工程项目建设和支撑力度,做到分步实施,协调推进。要加强条块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街道、社区也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认真实施定期列会制度、重点会审制度、矛盾协调制度、科室联系制度、双向联络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等措施,确保老旧楼体外立面装修改造等工程的进度。
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配合
第一、舆论宣传要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和谐环境。环境综合整治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搞好宣传,发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和支持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在整治工作中,各级各单位一定要注重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让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督,用群众的评价检验综合整治工作,形成共创美好家园的良好开局。
第二、市民参与要变被动为主动,珍惜整治机遇。在老旧楼体外立面装修改造、社区绿化建设改造等工作中,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搞好文明施工,最大限度地考虑和照顾群众利益,合理安排整治时序。引导广大居民群众主动与社区配合,自觉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各新闻单位也要充分发挥了媒体宣传优势,不间断地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进展、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各类影响市容环境的违法和不良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第三、社会监督既要关注整治过程,又要注重整治后的长效管理。要将整治规划、整治范围、整治进程、整治结果及时公开,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形成了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保障整治工程的顺利进行。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举行座谈或参观巡查,请他们对城区的市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同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竣工后的长效管理探索
第一、要提高商家和市民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是综合整治的基本力量。要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结合文明城区、文明小区和文明交通路口的创建,依托市民志愿者队伍,提高广大市民文明素质,自觉维护城区市容环境的干净、整洁,形成创建市容环境示范区域的良好氛围。
第二、要提高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权威性。要建立常态化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变多头管理为系统性管理,进一步研究探讨管理作业市场化、管理维护社会化、管理监督标准化的机制,通过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整治一片,规范一片,巩固提升一片,长效管理一片,逐步实现由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的转变。
第三、要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长效性。集中整治是手段,长效管理才是目的。逐步建立条块结合、责权统一城区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城市管理向常态化转变,既是搞好这次综合整治的制度保障,也是这次综合整治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健全职责明确、协作有力、责权统一的管理新体制,实行整治与管理并重,以整治促管理,以管理促环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于县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调研报告
近日,为扎实推进县域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肥西县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赴县农委和部分乡镇村居,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情况及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规划的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停留在拆并几个村,再造一个安置点,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有新居无新貌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规划不足,没有形成全县“一盘棋”思想,美丽乡村建设多为乡镇各自为阵,不能形成全域带动、协同发展的聚集效应。
(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调研中发现,我县绝大多数美丽乡村都是基础型的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主要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直接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较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我县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多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尽管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但因产业发展投资较大,还处于打造“盆景”阶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文化产业融入不足。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能够深入挖掘乡贤村训、人文典故,并且大力建设中心村大舞台、休闲广场、农家书屋等,业以此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但就全县而言,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上还没能形成同频共振局面,发展结构单一,没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四)后期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并村推进,群众生活将更加集中,探索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的体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建成后的乡村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我县目前对已改厕所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尚未建立全覆盖式的后续管护机制。另外,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过程中,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群众主体作用发挥 不明显。
(五)资金整合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做保障,而现在点多面广的操作模式,使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既形不成特色,也打造不出亮点。例如道路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旱厕改造、污水管网、安全饮用水、小型水利配套、土地整治等,这些经费因为各自都有使用的规范和要求,导致基层不能将专项资金与美丽乡村及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建设项目有效结合起来统筹使用。
二、意见建议
(一)统筹规划,凸显差异化发展。在编制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定位准确、主题突出,与产业发展同步建设,要综合考虑农村地理特征、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整村推进相结合,把值得保留的村居和现代化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依据规划,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
(二)抓好衔接,打造乡村产业新格局。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相结合,以此来扶持我县美丽乡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制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大农产品资源整合,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相结合,通过项目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在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体验产业,推动形成农旅复合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美丽乡村提供发展后劲。
(三)深度挖掘,激发乡村文化新活力。要依托产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实施“”农村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旅游节庆活动,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与休闲旅游、民宿体验相结合,不断拓展乡村旅游的广度与深度,借助各类平台和科技手段推广民俗文化品牌,扩大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精选特色乡村文化示范项目打造,做大做强本地乡村文化品牌。
(四)创新机制,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要把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参与转变,探索并推广村事民定协商民主议事会,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密切关注的重要事项开展协商议事活动,让村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力求取得最大共识。完善建设后期的维护管理考评机制,将美丽村建设与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后续管理作为乡镇常态化工作,强化日常性监督管理,实现美丽乡村建成后的有效治理。
(五)整合资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建议政府将美丽村建设与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的各项资金加以整合,统筹规划,集中投入,合理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各部门切实做到工作推进协调配合,项目安排无缝对接,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提升整合绩效。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工作成效,日前,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长文运芝,区政府副区长黄顺发、区长助理谢云杞率领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政研室、区整治办等单位相关人员,对全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加快农村环卫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开展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区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环境明显改观。全区主要道路沿线暴露垃圾、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得到比较彻底整治;制订出台了《南岳区村庄绿化规划》并即将付诸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全面启动了农村连片整治工程,11个村的水源地防护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房)以及其它建设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扎实开展了改水改厕、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卫生评比和除四害等工作,并推进了申报省级卫生村创建工作;以河道净化为重点,疏浚城区主河道3条共6000余米,农村河道余米,清淤扩容山平塘15口,及时清除水面漂浮垃圾及杂物,禁止水库化肥养鱼,确保了饮用水源安全;大力开展了沼气池建设,全面整治养殖污染;按要求全面启动了老农贸市场和迎宾市场的提升改造工程,目前管网铺设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摊位改造,市场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建房的监管,进一步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依法对部分路段两侧的违章棚亭和“空心房”进行了拆除;以107国道“文明样板路”创建为契机,切实加强对道路建设、养护、管理、绿化以及路面清扫保洁,及时抢修公路破损路面,清理公路边沟、涵洞;加大了对乡村公路硬化力度,并组织专门力量对以路为市、占道经营、占道堆物进行清理和整治,确保了全区公路畅通、安全、清洁。二是群众普遍欢迎。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各项任务得到了较好落实,美化了城乡环境,改变了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人民群众对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了从怀疑、等待、观望到理解、支持、积极参与的转变。与此同时,全区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身边环境的变化,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养成。三是经费保障有力。区财政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环卫设施建设、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经费等,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确保了资金及时拨付。由于全区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普通群众的支持配合,我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各项任务得到了较好地落实,全区城景乡环境得到明显提升,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调度会上,我区获评城区组20__年第三季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第一名。四季度检查以及全年工作考核评价很高。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抓组织领导。为确保整治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区委、区政府研究成立了由区四大家一把手和区委副书记担任顾问,由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担任组长,区委组织部长担任总督导,分管和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日常工作、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街道)等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专门班子,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结合南岳是旅游区的实际,在工作标准上自加压力,提出了落实“三化”(即市场规范化、垃圾分类化、环境优美化)、实现“三清”(即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工作目标,要求南岳的城景乡环境整治与市定标准和其它县区相比,要做到“标准要更高、行动要更快、力度要更大、效果要更好”,要按照“庭院美、村庄净、道路畅、水体清、环境优”的要求,把南岳广大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的精品景区。
二是抓宣传引导。今年以来,我区先后编印了《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字经”》、《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诗配画》,不定期地编发《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简报》,并在区有线台开设宣传专栏,在农村主要路段、乡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所在地和人员密集的场所制作了永久性宣传标语、设置图文并茂的宣传牌;乡镇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致村民的一封信》、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组织开展了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大走访、大规劝、大整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和引导,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整治”的良好氛围。
三是抓基础建设。我区坚持把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旅游环境与服务质量整治及规范城景乡建设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整合全区的财政资金和部门专项资金,保证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经费。截止目前,全区共新增户用垃圾桶余个、焚烧池850个、垃圾斗车78辆;共新建水源地防护设施26套、污水处理设施530套、垃圾处理设施146套、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56套,新增车厢可卸式垃圾车2台,自卸式垃圾收集车11台,可卸式垃圾箱26个,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四是抓集中整治。为解决城景乡环境“脏、乱、差”问题,改善城景乡环境状况,我区于6月份全面启动了拉网式、地毯式的“农村面源污染大清理”行动,组织发动群众对村内外的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清理,重点是对国、省、区、乡公路沿线以及集镇、村庄开展了卫生大清除行动,对暴露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杂物、道路两边的杂草等进行集中清除,并集中抓好了重要河道的疏浚。特别是对107国道南岳段等重点地段的整治实行现场交办。目前,全区广大农村主次干道已基本实现常态化管理。
五是抓督查考核。为确保全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区委、区政府将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今年全区重点工作进行单独考核,并纳入区直有关部门和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同时,区整治办按照《南岳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制订了《考核实施细则》,建立了区对乡镇、乡镇对村(居)的督查考评体系,并严格按照“周暗访、月明查、季考评、总评”的方式进行督查考核,及时通报督查情况,建立了督查台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是抓长效管理。初步探索建立了“乡镇督导、村组管理、专人保洁、门前三包”的城景乡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相关单位和各乡镇(街道)、村组对责任路段都明确了专人保洁、宣传、劝导和监管。部分乡镇、村组还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强化整治工作责任。目前,全区36个村(社区)都明确了专职的清扫保洁人员,落实全天候清扫保洁、卫生监督和宣传劝导。通过开展卫生评比和保洁员工作考核,我区部分长效管理措施的成效开始显现。
三、我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作责任还有待强化。少数部门仍然存在主动履职不够、工作相互推诿现象,一些牵头部门不愿牵头、不主动加强沟通协调,部门之间协作配合机制不够健全,有的甚至把原本是部门的本职工作看成是整治办的事,动手做事先问要钱;部分联点包村的县级领导、后盾单位下基层指导帮扶、督促检查有待加强;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技术指导等方面缺乏主动性,未真正形成整治合力;乡镇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单位和乡镇存在应付差事、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有的组织一、二次清扫活动,就认为任务完成了,有的部门甚至根本没有动起来。少数单位没有认识到整治工作是一项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为节省开支,在旅游淡季停聘了一些区域的部分保洁员,给村民造成城景乡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阵风”的错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部门联动欠缺,如兴隆水库上游无序建房,准备大肆发展旅游“农家乐”,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都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管责任。同时,由于城乡结合部位的个别村环境卫生整治界限不明确,经常出现卫生责任互相推诿、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城乡结合部和村组交接处往往成为环境卫生死角,长期得不到根治,在前段市里检查时还扣了分。此外,城区的一些背街小巷特别是迎宾社区、祝圣社区和衡岳社区等城中村,存在毁绿种菜、养鸡和随意放养家畜家禽的现象,而且环卫设施和保洁人员缺失,还有不少居民小区没有纳入“四型小区”创建范围,管理缺位,卫生环境比较差。
二是基础建设还有待完善。乡镇建设起点低、基础差,道路、供水、排污、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特别是环卫设施等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部分村的主干道虽然已经硬化,但是村内的道路却基本没有硬化,且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备,存在垃圾、污水乱倒乱泼现象。垃圾箱和焚烧池等设置还有等进一步完善;个别村的焚烧池和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部分村民未按要求使用区里统一配发的垃圾桶,变更用途,挪为他用。两个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进展较为缓慢,目前还只完成管网铺设工程,摊位改造等工作进展滞后,市场环境亟待提升。环保项目在建设内容规划上,偏重于垃圾房和村组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不合理,部分项目在建设内容和设施设备的配备上不太切合实际,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二次污染,群众比较反感,各方面非议较多,费力不讨好。如,在各项目村新建的垃圾收集点,不但外观难看,与环境极不协调,而且很多布局不合理,老百姓使用极不方便。特别是环保部门配置的自卸式垃圾收集车,由于后期的养护、油料、司机等经费没有着落,乡镇村组不想要,相关单位不想接。
三是宣传发动还有待深入。目前,城景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冷”的现象。区一级非常重视,工作力度大,但有的乡镇、村组干部积极性不高,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态度,工作敷衍塞责,搞形式,走过程,缺乏主动性;虽然有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制度,但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环保部门和乡镇干部进组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宣传交流较少,群众对项目了解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为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群众甚至认为城景乡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是国家项目,资金雄厚,在建设中关心的是如何能得到一些占地赔偿费,在个别村组施工阻力较大。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村民缺乏卫生环保意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不少农村居民区的真实写照。
四是工作标准还有待提高。我区的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虽然总体上是按照“三化、三清”的要求来实施的,但目前的工作重心还局限于搞卫生、清垃圾,其它方面的工作开展亟待加强。部分村组面源垃圾清理和保洁工作不到位,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仍然是垃圾成堆。部分保洁人员履职不到位,“垃圾靠风刮,地面借水刷”的现象依然存在,乡村在上级检查时往往是靠临时雇工搞“突击”。全区生猪养殖业量多面广,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猪场,虽建有沼气池,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对小河、小溪的污染治理难度大。水务和环保部门虽然加强了对水源污染的整治,但由于水务一体化职能没有调整到位,“多龙管水”造成管理缺位、效率低下。此外,祝融街道和南岳镇辖区的一些居民小区和背街小巷卫生状况和综合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
五是长效机制还有待健全。当前,全区环卫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生产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体系还不完整,缺乏资源共享的整体规划。部分乡镇、村保洁队伍虽已建立,但运转不正常,管理不规范。垃圾清运机制缺失,存在只收不清、只收不填、只收不烧等情况。环卫局和景区管理处的管理范围在逐步延伸,如果全区所有的垃圾清运任务全部由两个部门接管,人员、设备和运转经费都需要作相应调增。环保项目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设施处理上有较大投入,但在保洁人员日常工资、设备维护、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后续费用没有作相应安排;项目验收结束后,工程质量、设施运行由谁监管,设施损坏由谁执法赔偿等问题都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督查督办和检查考核有待加强。目前代表区委、区政府从事经常性环境综合整治督查工作的只有整治办的几位同志,督查督办的力度不大、效果不好。各乡镇(街道)忙于应付区里的检查,对村(社区)的督查考核基本未开展起来。现有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整治办是以区农办为主体成立的一个临时的协调、督查机构,工作人员与原单位无法彻底脱钩,加上区农办对口的部门多、协调的工作多,有时工作难以到位,造成目前的整治工作还停留在搞突击、抓迎检的初级阶段。
四、深入推进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升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用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为此,我们建议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加快推进“生态南岳”建设为动力,将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定位为区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民生工程的首要任务、检验干部作风的管理工程、促进跨越发展的重要标尺,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抓治理就是惠民生、抓治理就是抓提升、抓治理就是促发展、抓治理就是塑形象的广泛共识。一是要在领导层面提高认识。包括区里组织的“大走访、大规劝、大整治”主题活动也只是发个文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下一阶段,全区各级领导特别是几大家的分管领导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担负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责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全体联点包村的县级领导和后盾单位负责人要把整治工作作为联点帮扶的重要内容,要定期深入基层,亲自指导,亲自督促,亲自参战,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要在部门工作层面提高认识。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做到定责任、定人员;要坚持标准,严格按照综合整治的总体标准开展工作,做到执行标准不走样、不跑偏;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2、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要修订完善《农村卫生公约》、《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专栏、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为扎实推进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取得成效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挥妇联和学校的作用,在农村妇女之间和学校学生之间,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妇女和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立足家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敢于走在环境整治的最前面,做改变陋习的带头者和良好风尚的引领者。要注重树立和推广典型,对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工作经验、典型事例要及时加以宣传推广。此外,还要加大公开曝光力度,要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对一些责任不落实,整治效果差的单位和乱扔乱倒垃圾、乱停乱放车辆、乱摆摊点的人和事加大曝光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3、实行部门联动,强化综合管理。城景乡环境整治牵涉农业、环保、环卫、景区管理、卫生、水利、林业等众多部门,需要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加强协调合作。如,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全区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聚合有限财力,统筹使用,集中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住建、卫生、农业、国土、水利以及乡镇(街道)等要紧密配合,对向河道乱倒建筑和生活垃圾的现象,组织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并加强日常监管;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禁止化肥养鱼,推进水环境整治;畜牧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协同配合,通力合作,对养殖场进行综合治理,督促养殖户采取生态立体养殖或施行零排放养殖技术;商务部门要抓紧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加强对两个市场改造提升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城管、规划、综合执法、风景资源保护等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联合组织开展违规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对个别典型违规违法建房户(如兴隆水库上游),必须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拆违还耕、拆违还绿、拆违治脏、拆违添景,做到拆一片、清一片、管一片。
4、创新运行模式,确保责明事顺。在垃圾处理模式方面,要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城郊结合部垃圾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我们建议:在城区和近郊范围内,应建立完善收集和清运系统,采用“属地管理为主”的模式,将生活垃圾转运到垃圾处理场处理;在地理位置离城镇比较远的乡(镇)、村,应根据村庄建设规划以及自然村落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分拣或转运等设施。要始终坚持“分类减量”的原则,支持和鼓励上门回收可回收垃圾,尽量减少垃圾量。后山三乡和南岳镇的山区村要因村制宜地鼓励农民采用焚烧、就地填埋、农家堆肥等简易、有效方式处理垃圾,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无害化、资源化,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在推进环卫保洁方面,要按照“精细化、网格化”的要求,制定《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管理办法》和《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工作职责与奖惩措施》。建立农户自我约束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探索推行农村垃圾收集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干的保洁员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同时,针对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垃圾随意地丢弃在房前屋后以及、公路边、田埂边、池塘边和河道边的实际,建议实行分片分组包干和组长负责制,坚持每月定期清理不少于3次。在明确职能职责方面,连片整治项目村建设由环保部门负责,管理由环卫局和景区管理处负责,要建成一个,移交一个。原则上垃圾清运车和垃圾收集车等硬件设施统一交由环卫管理,万福、红星、荆田、双田片区农村生活垃圾由环卫局负责清运,景区村有清运任务的由景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管理处整治责任区——南马公路、方广寺景区以及拜殿村的保洁人员不能断岗,不论淡季旺季都要保持常态化。要尽快将水务管理一体化职能调整到位,理顺水务和环保的责、权、利,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落到实处。要抓紧实施南岳区村庄绿化规划,对乡村公路沿线和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集贸市场的改造提升要加快进度、确保质量。
5、健全工作机制,实现长效管理。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点多线长面广,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动态性和反弹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结合实际,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是要建立健全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要建机构,确保有人做事。建议参照攸县的成功作法,将现有的整治办由临时机构变为常设的正科级机构,专门负责全区的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二要保投入,确保有钱做事。把城景乡环境综合整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景乡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并随着区财力的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及管理手段更新适度增长。对各乡镇、村的环境整治工作经费预算可整合
农林水利、森林防火、乡村运转等各类涉农资金统筹考虑;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上级有关城景乡环境整治财政扶持政策的研究,积极向上协调争取资金扶持,保证农村垃圾“扫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确保城景乡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三要严考核,确保用制度管事。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和评议问责机制,强化正负激励,形成严查严管、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要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采取明查暗访和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评议等多种形式,对整治工作进行考核。经过考评考核验收达到合格要求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应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对未达到合格要求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取消该目标管理各项评先评优资格,并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严格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