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精选3篇)
橡胶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以来,曾经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在xx省石化系统中掀起过“远学吉化、近学万橡”的活动,橡胶制品在全国胶管胶带行业中至今仍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是橡胶产业起步虽早,却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橡胶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橡胶产业作为xx县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如何谋求复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橡胶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怕投入,进行科技研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担心万一项目未找准,或者科技研发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成果,科研项目一旦失败,企业就可能举步维艰,甚至雪上加霜,这种忧虑导致企业在科技创新上不敢投入。二是缺项目,有的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想开发新的产品,研究新的工艺,但由于对橡胶行业的发展动态把握不准,不知道主攻哪些项目前景比较好,不敢轻易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三是没资金,现在橡胶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理想,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而让一些能使企业焕发生机的技术创新胎死腹中。
2、经济效益日渐下滑。近年来受原材料特别是天然胶价格骤涨的影响,致使我县橡胶制品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提高。例如三角带的车间成本率已达63%,编织胶管的车间成本更是高达87%,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橡胶制品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较大,销售收入仅占最大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经济效益也不容乐观。
3、企业管理有待改进。五家橡胶企业中虽然有三家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运用先进手段来管理企业,在管理观念上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上,没有建立大工业的管理理念,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4、企业之间无序竞争较为严重。橡胶产业现在共有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但从其发展的渊源看,其中有三家实质上是从原国营橡胶厂改制而来的,换言之就是一分为三,这些企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产品品种基本相同,都以生产三角带、编制胶管为主;客户市场基本相同,多是以前橡胶厂的老客户,对新客户发展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已经建立了橡胶产业协会,但协会没能够发挥实质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们的企业经常出现通过相互贬低、相互滥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争夺老客户,抢占市场分额,最终影响到橡胶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橡胶产业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
在确定发展一项产业之前,先要理性分析这个产业是否具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其比较优势何在。调查发现,在发展橡胶产业上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优势:
1、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有5家规模以上企业从事橡胶制品生产,分别是橡胶有限公司、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胶带有限责任公司、橡塑有限公司、晴乐橡塑有限公司等五家较大的企业,其生产产品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生产普通v管(三角带)、编制胶管等,产品质量水平基本达到国家标准,5家企业最大年生产能力总和可达2亿元,20xx年共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湖南、湖北及西南诸省,是江南较有影响的三角带、氧气乙炔管生产基地,其中胶带有限责任公司还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氧气乙炔管生产企业。
2、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橡胶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名声较大。浙江橡胶产业在起步之初,曾走过自己生产产品,却出钱贴xx品牌的发展之路,从中可见橡胶的品牌效应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橡胶的品牌效应正日益式微,但二十年在客户心中树立起的“质量好、品质优”的形象必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而且橡胶企业也正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五家企业中有3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xx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带(三角带)是省重点保护产品,多数企业的商标都已获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
3、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橡胶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骨干和熟练的生产工人,其中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刘国贤最为出名,这些技术能人仍然活跃在橡胶行业,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孕育了一批会跑市场的营销人才,为橡胶产业的'重新崛起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三、橡胶产业如何才能复兴
橡胶产业虽然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但橡胶产业长期建立起来的产业基础、品牌效应、人才优势仍将存在一段时间,这为橡胶产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只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橡胶产业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激发现有企业潜能。“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技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解决橡胶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问题,首先是要让企业由怕投入转为要投入。要让企业明白不进行科技创新、不开发新产品、不应用新工艺,企业只会难上加难,企业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直至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出局;要让企业不满足于现有的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研发新产品。其次要解决企业缺项目的难题。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通过认真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在充分掌握橡胶行业发展动态的前提下,找准项目,认清行情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技攻关。
2、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强化行业自律意识。xx5家橡胶制品企业虽然都是以生产三角带、编织胶管为主,但5家企业在侧重点和生产优势是有区别的,如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在三角带生产上占有有技术、质量上的优势,而胶带有限公司在氧气乙炔管的生产上更具优势。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分析各自在产品上的优势与劣势,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各企业专注做自己更占优势的产品,或者组建集团,强强联合,从而达到资源互补,品种多样的局面,有效的避免本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强化企业的行业自律意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运用正当的方式,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相互竞争,而不是通过相互贬低、相互压价来抢占市场,避免损害到整个橡胶产业的发展。
3、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都有进行科技创新的想法,而且有的企业已经找到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但普遍受困于缺资金这一难题。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通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同时将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包装后向社会推介,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定期组织开展“银企洽谈会”等活动,沟通情况,研究问题,密切银企关系,同时建立和完善财政有限介入的信用担保中心,为企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信誉担保,解决橡胶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科技创新,获得国家、省市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企业走创新、创名牌之路。
4、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档次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相关行业迅速发展,对橡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浙江、山东等地的大型橡胶企业都有扩大投资的意向,但浙江、山东这些沿海地区土地成本较高,而且经常出现电荒、民工荒等问题,而且出于拓展中西部市场的需要,这些企业都有意在内地投资办厂。我们要充分把握这次橡胶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紧紧盯住浙江、山东等地的大型橡胶企业,广泛宣传在橡胶产业已具有的技术、人才、品牌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以相对低廉投资成本,力争吸引几家大型橡胶制品企业落户,进而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使橡胶产业形成集群效应,重新走上辉煌的发展道路。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到我县企业进行了为期1天的基层调研活动,重点对我县优势特色产业橡胶输送带产业进行了调研,就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橡胶机带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初步实现了产业集聚、规模扩张、龙头壮大。近几年,作为支柱产业,我县橡胶机带业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加强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整个行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截至20xx年,橡胶行业有主营及配套企业104家,从业人员93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达22.5亿元。实现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27%;增加值12.1亿元,同比增长18.2%;利税3.98亿元,同比增长9.9%。
其主导产品为输送带,包括普通输送带、强力(尼龙)输送带、耐热输送带、阻燃输送带、耐酸碱输送带、耐油输送带、传动带及环型输送带、花纹输送带、食品输送带、止水带、提升带、波纹“裙边”挡边输送带等近百种规格。另有托辊、铁托辊、缓冲托辊、槽型支架、滚筒及其它输送机械及其配件等产品。
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部分企业为提高产量与质量,淘汰了一批落后、高耗能设备,新上了一批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生产力上都有所提升,产量不断增加,发展后劲强大。其中,这五家企业的年产量占全国会员企业生产总量的20%,较之20xx年的18%提高了2个百分点;年产值逾亿元。
与此同时,我县橡胶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品牌化。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1个(),河北名牌2个(、),省优质产品3个(、)。
二、存在问题
1、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工人工资不断上调,产成品价格上调幅度受限,致使利润空间不断缩减。受国际市场橡胶、石油价格的影响,天然胶、合成胶、助剂等价格大幅度上升,据了解,近期丁苯胶价格上涨40%,天然胶价格上涨35%,原辅材料价格总体上扬20%左右。与此同时,因橡胶行业工作环境较差、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工人流动频率很快。为遏制工人流动,各企业均采用提高工酬的方法,以致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以胶带为例,20xx年上半年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费用比20xx年增加140万元。
据调查,我县橡胶机带行业的产成品价格上涨幅度约为15%,远远低于成本价格的涨幅,各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度缩小。
2、低水平重复生产企业群体大,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较差以普通输送带为代表的低端产品依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一些企业为节约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设备,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不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
与此同时,因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多愿意雇佣低素质的职工。很多职工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习惯随着工资变化而不断跳槽,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稳定,更不利于产品质量、产量的保证。
3、同行竞争激烈,影响企业发展
产品的过度接近,导致橡胶机带企业在市场份额、用工等方面均有重叠。为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比如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以求低价销售,由此导致产品质量不高、档次无法提升,企业仅能在低档次上苦苦挣扎、勉强维持、后劲不足等问题。为遏制工人流动,留住高级技术职工,各企业纷纷提高工资,增加了用工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稳定、产品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发展。
4、企业融资困难,技术创新需加强
据调查,我县橡胶机带产业的企业因技改更换设备消耗了大量资金,多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等企业多数采用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单一,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与此同时,各企业虽更换了设备,在节能、工艺、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提升,但相比山东、浙江等地企业在技术上仍相对落后。在自主产权方面,各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仍在零的边缘上徘徊。
5、土地制约项目落地
土地依然是制约企业项目落地的瓶颈。橡胶行业拥有104家主营及配套企业,一些企业新上项目的土地指标少,影响项目开工。仅今年特级再生胶循环经济、金岳输送机带2个项目就需土地800亩,而目前仅落实征地220亩,落实土地指标120亩。还有3个项目无法落地。
三、发展方向
1、加强技术革新,促推产品高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技术改造,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寻求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促推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优化。
2、企业规模化发展,销售网络化、国际化
我县橡胶产业企业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情况,需要进行有效地企业兼并,以实现行业规模化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社会化营销网络正在逐步完善和扩展。通过网络销售不仅可以扩大国内销售渠道、拓宽信息渠道,还可以与国外企业直接联系,开拓海外市场。在这方面,、先人一步,现已有多张国外订单。
3、品牌化是方向,争取上市是途径
强化品牌意识、树立企业品牌。以品牌促销售、带生产,用品牌争取客户信任、稳定客户流,实现产品档次提升,企业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因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争取上市,实现快速融资便成为橡胶行业企业应考虑的首选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力促企业转变运营模式,推动企业加速规模化
我县橡胶机带产业的运营模式较为落后,与现今先进的运营模式脱节。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搞好企业规划,配套优秀的管理人才,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优化管理层次,学习、运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营模式。与此同时,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兼并重复建设的小企业,关闭严重浪费资源、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促推企业朝向集群、规模化发展。
2、充分发挥橡胶协会的作用
着力提升行业前景与效益充分发挥协会的杠杆作用,积极联系原材料供应商,实现企业集中、低价、高质购买原辅材料;在各企业间建立职工资料公开表,争取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议以降低各企业对跳槽工人的接受率,从而帮扶企业控制工人工资的上涨幅度、控制职工流动频率;组织专业人员,建立综合各企业信息的网站平台,为企业宣传、销售提供更宽阔的渠道;进行行业人才培训,加强技术推广,培养、扶持重点企业。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企业上市
企业上市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推企业繁荣发展。
蓬勃发展的茶产业
漳州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产量2。7万吨。全市茶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茶农25万人,占我市农村人口的1/12。全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厂72家,精深加工厂2家,年产值13。8亿元以上。市场交易也十分繁荣。
茶叶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崛起。如南靖县书洋镇目前已创办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250多家,全镇18个行政村村村有茶厂,处处有茶市,涌现出8个制茶专业村和220多户茶叶营销大户。华安县仙都镇有茶叶初加工厂1400多家,其中精加工厂15家,吸纳外地7000多人,当地4000多人从事茶叶采摘生产,近千人从事茶叶流通销售,并且吸引大量外地茶叶经销商至仙都,带动了茶叶机械制造维修业的发展,使相关的商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发生内部消化,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同时,漳州市还引进台资、外资茶叶企业23家,总投资额6750万美元,其中90%是台商投资。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销理念与市场运作方式,加快了我市茶叶产业的升级。如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美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年产速溶茶粉3000吨,茶浓缩液5000吨,年消耗茶叶原料1。5万吨,其速溶茶占国内市场的85%,产品已打入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天福集团是一家台资综合性茶叶集团,其在全国各地建立327家连锁店,各县部分茶叶企业在国内部分大城市开办茶叶直销点或营销点,加上全市600多家茶庄,已初步形成国内营销网络,拥有近5万人的流通大军。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漳州已拥有天福、大岽山等茶叶品牌30多个。在几年来的国内外茶王赛和茶博览会中,天福茶、八仙茶、白芽奇兰茶等获奖40多次,天福高山乌龙获得国际名茶金奖,平和白芽奇兰茶两次获得国际茶博会金奖。
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从整体上看,漳州市的茶产业仍缺乏总体规划,生产规模不大,全市茶叶面积、产量、产值还不如一个安溪县;茶叶质量不稳,档次不高,高档优质茶只有30%,另外,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品牌不多不响、市场管理落后等制约着
我市茶产业的发展。
有名茶无名牌漳州不乏名茶,但叫得响的品牌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我市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不善于树立企业形象。华安的铁观音、诏安的八仙茶、平和的白奇兰、长泰的黄金桂都小有名气,“八仙茶”,、“白芽奇兰”是漳州市茶叶工作者长期繁育、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其中“八仙茶”是建国以来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而“白芽奇兰”则是我国珍稀的高香型乌龙新良种。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丹桂、黄观音、九龙袍、金萱等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但这些只是代表茶叶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个商标品牌,在没有经过商家注册的情况下,都无法成为一个使人公认的品牌。
茶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漳州市高素质的茶叶人才较少,从事茶叶研究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具有高水平茶叶生产管理能力的茶农专家。茶农种茶和制茶的技术普遍较低,茶叶的精加工技术受限制,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并且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和“靠天做青”的现象,有的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片面追求数量上的增加,毁林种茶、盲目发展,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茶叶的品质下降,影响了茶叶价格的进一步提高。
缺少龙头企业集群漳州市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800多家,精制加工厂72家,精深加工厂仅有2家。茶叶加工企业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设备较陈旧,工艺较落后,科技含量较低,经营管理较粗放,经济效益不高,实力普遍不强。全市目前没有一家能在茶的产供销各环节都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引路。
茶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链当前世界上茶叶产品已向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延伸、茶酒、茶食、茶饮料的开发,以及茶副产品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都方兴未艾,而我市目前茶叶加工企业大部分为初制厂,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高优品种的引进能力较差,茶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力度不足,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还仅停留在茶叶的初级加工上,在其他相关茶叶产品的生产领域几乎空白,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除此之外,茶乡基础设施较差,茶农投入资金相对短缺也在一定程序上制约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议与对策
弘扬茶文化,关注漳州茶叶生产的现状固然很重要,但如何寻求更多的渠道,做大茶文化这篇文章,推动漳州茶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山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才是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的目的所在。
建议一:实施品牌战略拓展海内外市场
品牌经营是茶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有大力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才能提高漳州市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规模的名牌茶叶产业,才能使我市的茶叶产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应该鼓励、引导茶叶加工企业走以质取胜的道路,重视对茶叶商标进行注册,申请取得国家“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权;引导茶叶加工企业注重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提高茶叶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
建议二: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因此,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态茶”,实行科学育苗,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绿色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的示范基地。生产优质茶,茶青是关键。为使茶青保持天然、绿色、新鲜,不受污染,严禁使用有毒农药,推广使用茶叶有机肥、专用肥、专用药。请专家到茶叶主产区为茶农讲授无公害绿色茶叶栽培技术,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建立茶叶农残检测中心,对茶叶进行“体检”,层层把关,确保每个环节不受污染。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茶叶品质。目前华安仙都镇已建立了500亩有机茶和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县500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已全部安装空调机,通过空调机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温湿度,茶叶质量大大地提高。
建议三:要加大对茶叶科技、财力投入
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销售信息不灵,急需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现状,积极为茶农传授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从茶叶种植源头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县、乡二级财政应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向茶叶主产地增加技术推广经费,小额贴息,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
建议四:扶持龙头企业
要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茶叶原料生产中的“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提倡和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与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建议五:加快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
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千方百计提高茶叶加工深度,发展茶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开发多元系列产品,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转化增值,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经科学研究发现,一片小小的茶叶包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有许多防病治病的药效成分,对防癌抗癌有明显作用,是人们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健康饮品。目前茶叶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许多专家猜测,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因此,国内外对茶叶的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而漳州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茶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