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调查报告怎么写(精选5篇)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强化目标,根据学期初县教研室会议精神,从XX年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初中部的各科教研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先后到了隰县第三中学、隰县第四中学听课30多节、查看教学资料近60余份、教师交流50多人次。现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情况总结如下。
一、看到可喜的现象。
1、加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等等。还可以怎么做?你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别的方法?正逐渐成为教师的日常用语;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是我们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听隰县第四中学董富的科学记数法一节时,能够通过让学生观察课件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科学记数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并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采用新的教法,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渐被大部分教师采纳。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或需要实践操作验证等环节上,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隰县第四中学任晋芳老师在讲授位似图形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法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在小组观察、分析、讨论中,学生渐渐发现如何画位似图形并总结出位似图形的定义,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运用,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还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还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新课标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上,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有的教师是水平问题,但有的教师是态度问题,怕麻烦,想让学生讨论觉得还不如由教师讲来得方便,习惯成自然,这样新课标就难以实施,也就谈不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了。
2、小组合作学习还停留在一些混乱和肤浅的形式上。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整体水平。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部分教师为了小组活动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有的说闲话,有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处于观望状态,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目标下进行的探讨学习。再有一种情况,老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所有这些都表明,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尚不完善,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学习。
三、老师们的迷惘、困惑和担忧。
1、是否每一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应关注什么?
2、部分学生厌学数学的现象较严重,并且这种厌学面还有逐步扩大的的趋势,对待这部分学生到底有何良方?
3、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怎样定位、怎么把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孰轻孰重?强调过程体验、经验获得,知识技能能否落实,不太清楚。
4、上课热热闹闹,学生思维活跃,但一考试,分数不高,中考怎么办?
5、学生学业水平的两极分化加大,怎么看待?这种分化是否正常,是否允许?
6、理念听听好,做做有难度,活动有困难;教师工作忙负荷重,想创造,想搞教科研,想节节课创设问题情境没时间。家长选好班等等这些不正常的教育现象的发生?
7、重过程、重方法的教学不习惯,不能短期改得过来。
四、针对上面的现象,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和学校的教师重新学习、一同陪他们转变观念;在同事之间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让老教师们对自己的研究反思进行大胆实践、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数学专业知识,更好的理解数学本质;学习新课标、新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研究因材施教的能力。
五、技能延伸:调查报告要怎么写?
正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或称前言,导语,概说。
这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种写法是,简要说明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式及调查的经过情况,让阅者先了解调查报告产生的概况。这种开头,有对调查工作本身汇报的性质,多见于机关工作内部的调查报告。
另一种写法类似新闻导语。就是概括介绍对理解全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形势、背景、调查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意义等,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为理解全文起引导作用。这种开头多见于供报刊发表的调查报告。具体写法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多样。
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只点出要介绍的新生事物的特点就行了。
总结典型经验,并进行一定的理论剖析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概括说明调查对象的状况,形成典型的时间及内容。
研究问题性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扼要地提出问题,指明研究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开头一般是直截了当地把要揭露的问题摆出来。
(二)主体
指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表达,一般说来,如果是工作调查报告,就要详细述说工作的情况、经验、体会、做法或问题;如果是事件调查,就要历述事件的具体状况,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原因结果怎样;如果是揭露性质的调查,主要是把事件或问题的真相、内幕、原委、危害写得一清二楚。总之,要反映实情,找出规律,揭示本质,上升到理论。
由于调查的目的、范围、方式不同,调查报告主体的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主要有如下四种:
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按调查的顺序安排结构层次。有些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即采用此种结构。有些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有时也要按调查的经过或事件本身演变的顺序反映。
2、横式结构。即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分成几个部分并列结构,分别冠以小标题或序号,从不同的方面围绕全文中心叙述说明。这种结构多适应于反映情况、介绍经验或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
3、逻辑结构。即按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来安排结构。这种结构多适用于总结典型经验,并进性一定的理论剖析的调查报告。
4、逐点结构。即按调查的几个点或几个方面,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结构。
主体部分的要求是,内容上要充实、具体,由实入虚;形式上要层次条理清楚;而写法则应根据调查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灵活掌握,不要千篇一律。
(三)结尾,或称结语。
指调查报告的结束语。这部分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
有的调查报告没有专门的结束语,就以主体部分的末段自然结束,意尽言止。
有结束语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以提高阅读者的认识;提出新问题,指出努力方向,启发人们更进一步地去探索;补充交待在正文里没有涉及到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有益建议,供领导参考。
结尾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的需要,采取适当的结尾方式,话多则长,话少则短,无话则止,切莫画蛇添足,损害全文。
具名
单位署名,可署于标题的正下方。个人署名,可署于文尾右下方,也可署于标题的右下方。年月日,一般署在正文末尾的右下方。
一、调研目的
1、了解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
2、寻求小学数学教学对策,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学科管理和数学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形式:
1、听:随堂听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2、看:教师的备课笔记和数学作业批改情况。
3、谈:向学校领导汇报“听”与“看”的综合评价,肯定优点并提出学科发展方向。与少部分教师交流工作体会。
三、调研时间:
20xx年9月至12月。
四、调研对象:
1、年级:一至五年级部分学生;部分数学学科教师。
2、教材:人教版实验教材(1-4年级),人教版普通教材(5年级)。
五、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分析: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本次听课调研,我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新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贯穿于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校和老师改变评课方法,从以往的大而空的评价方法改为针对事件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我通过一线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批改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我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从整体上来看,成绩是显著的。
(一)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
1、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从随堂听课中,我发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教师所接受。教师已经基本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以人的发展为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新课程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在教学行为上表现出:
教师数学实用意识加强。教师能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教材使用合理。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被逐步重视起来,普遍重视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科的兴趣。教师能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不但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而且又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可以说,在我听过的课中,教师都比较追求“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或在课堂的导入,或在新课的进行,或在练习,或在综合应用中,我们的老师都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那么的亲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努力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
教师数学过程意识加强。教师能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学设计体现为学生 “学”而设计,创造了多种形式,体现了个性化。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尝试与探索新知识。课堂互动逐步从追求形式向追求实质、讲求效益转变,使传统“双基”优势体现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
教师数学主导意识加强。每节课,教师几乎都注重从创设情境入手,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已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激励性的评价多起来了,学生活跃起来了。从老师的重视程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师对新理念是接受的、重视的、并且愿意尝试的。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课堂结构环节安排不拘一格。
以往的以五步环节教学: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的教学组织法,现在更多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开放的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的课堂组织形式。例如:王炜老师讲解的《平行四边形》一课,周文翔教师所做《对称图形》一课,教师组织教学灵活朴实,重时效而不拘泥小节,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全新课堂组织方式与开放式的课堂环节。充分说明了数学课堂是问题生成的基地,是解决问题的摇篮。
3、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大胆的实践课标理念。
(1)课堂教学导入与重点问题出示注重情景创设。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意了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创设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天然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比如:张敬华老师执讲的《两步连减解决问题》;乌日娜老师所授的《复习总动员》等都充分体现了合理创设课堂情景的真实效应。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合作学习的提倡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被我们的教师广泛采用,积极尝试。值得欣喜的是创设“互动生成”的教学环境这一理念在部分课堂得到体现。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表述多。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课堂上把师生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交往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教学活动。如:徐美琴教师所做《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康文静教师执教的《 6、7的认识 》一课,明确展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的效果。
(3)课堂上学生学法发生改变,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自学。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充满了活动化,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做到了“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想起来”。如:乌春香老师所做的《除法的意义 》一课,周文翔老师所讲的《 周长》,康文静教师执教的《认识整时》都充分体现了数学活动化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感悟数学。
4、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理念激励着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反映出教师课程理念的转变。调研中,经常看到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走下讲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他的问题?”“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谁还有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多年以来,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的形象,部分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也往往在学生的“崇拜”声中,满足于学生眼中“博学者”的形象,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拚搏……但新课程的实施又重新激起了教师的活力,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实现,座谈中很多教师谈到,现在上每一节课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教师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是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现在的压力更多的是发自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并不是真正的“博学者”。也正是这种清醒使一大批课改教师在悄然中发生了变化,正在朝着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变化,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课堂教学取得可喜成绩,但品琢推敲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有:
问题一: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对教材的理解出现偏差,课堂缺乏了“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但具体到一节课究竟该如何把握?教师们普遍心中无数。我们通过看教案,发现有的教案的教学目标,只写进了知识技能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思考。在课堂上,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正如交谈中有的教师所说:我们知道如何把握好每一节课的目标是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但一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太多,教学中不知如何入手。许多课堂过于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使数学课堂失去了学科固有的个性。有的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目标只写进了知识技能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所忽视。
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标教材感到困惑的是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教材钻研不深,对学生了解不够,导致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脱离学生认知基础和课程体系,只顾自己主观设计,更多的课堂教学中忽视练习巩固,忽视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课上得华而不实。新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领域有了很大拓展,如增加了概率统计领域的内容,还增添了一些训练数学思维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数学功底去解读。教师为什么普遍反映新教材难?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数学功底。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缺乏整体意识,很难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
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大转变。因此,许多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总是要安排某一个环节去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虽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被广泛采用,但是实效性较差。重形式,轻过程,重尝试,轻反思。
主要表现在: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是数学课程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或者说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我们的课堂上,既要敢于尝试实践这种方式,又要研究这种方式方法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漫无边际和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误导学生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性”。实践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关于合作学习,建议注意以下五点:第一、不要搞大量的低水平的讨论,例如不要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就无需进行小组讨论;第二、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与讨论,形式上的讨论,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新的两极分化;第三、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如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就说“开始讨论”;第四、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第五、教师要对学生活动有益监控和及时引导。
例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彩不同的课桌摆放形式,各有利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新授课,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较多,就把课桌拼起来,以合作方式的小组活动为主;练习课,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时,就仍沿用“秧田式”,以便进行半独立或独立的练习。
2、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
问题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或不善于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恰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而忽视了数学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学科特点。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不善于创设情境,过渡到数学建模不够规范不够自然,拓展与运用很难做到面向全体,难、易、快、慢掌握不准。具体有:
(1)部分老师重生活味而忽视数学味,对数学系统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2)重学生体验操作及讨论交流而忽视数学技能训练,即数学研究方法、解题方法书面化程度很欠缺。
(3)教师的语言缺乏激情,数学语言欠规范,如:许多老师不善于引导、激励、概括等。
(4)教师的板书艺术不过关,板书演示太少、太乱,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模仿学习。
问题四:教学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不重实际教学效果
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学生那种“正中下怀”的提问或回答。课堂中,“是否式”的提问与“乒乓式”的交流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效率。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让学生“动”起来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五: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 合理调整课堂环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有的教师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每节课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这样面面俱到,就把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教师来说,要体现自己解惑的水平,关键是你敢不敢暴露学生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教学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六:简陋的教学设施,匮乏的教学资源,影响正常学习效果
多数教师上课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条件上,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软件“跟不上”的情况。不少教师认为数学教材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光靠教师制作的教具和嘴巴讲与学生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教师除《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和教科书外,很少有相关资料。
问题七:年轻教师同化现象严重,不善于深入研究教学
青年教师本应是“课改”的生力军。年轻教师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乐意实践,但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上重视深入反思,存在时间不多,深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重视还不够。由于学校老年教师居多,老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热情,,学校很难形成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年轻教师由于长期处在这样一个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之中,使得她们在思想上过早地老化,惰性,不思进取。自然影响到她们的成长,因此,缺少优秀的年轻数学教师也就成为必然。课改的落实也就势必受到影响。
问题八: 数学教师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数学教师系统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就小学数学而言,几加几,人人都会,可是要教好数学却不是人人都行的,我们知道,中学数学教师来教小学数学却不一定能胜任,何况其它学科的呢。不专就不便于教师钻研业务,自然就不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今年教语文,明年教数学,弄得教师无所适从,怎么去专啊,教师也不适应。不用说精通,就连小学六年中系统的数学知识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数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数学教师师参过数学培训后,回到学校却改教语文,而参加过其它的培训的老师却来教数学,有的根本就没参加过任何培训,手中又没有《课标》可学,这又如何去理解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新的理念呢?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就是常规教学都已很成问题。有一些年纪大的语文教师,因为语文教学任务重,而要求教数学,也造成了数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又一因素。
三、对今后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小学数学学科特有的教学理念,服务于课堂教学
继续深入学习课改理念,仍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轨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的数学老师必须补好“小学数学学科特有的教学理念”这一课,没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我们的课将会失去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科的原滋原味!我建议数学教师认真阅读《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特别是这本书的第二篇更要仔细推敲认真琢磨。同时注重教学参看书的辅助作用。灵活使用教材,加强教材的调配与拓展。 抓住这三本书的合理运用与搭配,新的教学理念定会扎根你的脑海,为你的课堂教学写下光辉的一页。
(二)、大力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
新教材加入了几何、集合,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等新的学习内容,很有必要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从内容处理看,要求恢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实际联系,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了知识间的整合;二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即从整体上对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老教材采用的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做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老师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对教材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重视教师基本功的提升,开展基本功竞赛活动
系统地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重难点、注关键,深入地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多动脑筋设计好教案,从知识技能框架、情境创设、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艺术等方面不断优化,精益求精。以科学的、理性的思维贯彻实施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同时,继承传统中可取做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从课堂教学看,①继续重视学生的书面练习和知识巩固环节;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小组合作的组织、实施、反馈机制,重视合作技能的养成,发挥好每个同学的作用,使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③在创设情境和互动中突出数学的学科特性(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习惯)。重视数学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20xx年建议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四)、加强备课,教学设计从“教案”转向“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方法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构建、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案为教师的教学程序、为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而预设的功能,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案”设计。这里有两点建议:1、明确“学案”设计的几个实质性环节。(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学后将要获得什么。(2)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已具备哪些知识,已有哪些生活经验,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3)搞好活动设计,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讨、交流、体验的机会,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4)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疑问,会有哪些困难,教师应该怎样做个别处理。(5)知识应用拓展,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识相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应该怎样对学生渗透或暗示。2、着力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构建 “策略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自学?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小组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如何进行活动?合作学习会出现什么问题?各种问题应如何处理?(3)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太容易时,应怎样调整?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太难时,应怎样调整?(4)某问题是请一个学生回答,还是请几个学生回答?学生答对了怎么评价?答错了,怎么评价?可能是什么原因?怎样处理?(5)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哪些学生可能开小差,个别学生开小差怎么办?如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等等。
(五)、注重教学实效,努力开展教研活动
每学期的教研活动把学习新理念和剖析教材作为重点内容。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以剖析个案、纠正错误为重点,让老师明确,什么是该学习的,什么是该避免的。如“怎样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多,性格内向的学生怎么办?”我想,只能是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小组合作交流”之路。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先把“同桌合作交流”搞好,然后在训练小组合作分工等。
(六)、加强校本培训,关注中老年教师队伍建设中老年教师在我旗教师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他们工作兢兢业业,教学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但是他们也存在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理念转变较慢,对课改实验热情较低,不愿意作示范课、研讨课和公开课,比如,在我们举行的六节数学课堂教学能手比赛课中,没有一名中老年教师参加。在一线视导中,抽查听了部分中老年教师的课,发现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讲解思路清晰。但是看不到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方法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看不到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场面;教学手段简陋,一支粉笔,一本书,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各种培训活动中,要特别关注中老年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明白课程改革不只是年轻教师的事,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是历史赋予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必须坚持不断学习,敢于迎接挑战,为我旗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七)、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辐射作用!
建议局里每年组织一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工作,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并发挥这些教师的辐射带头作用,用以带动、引导教师们提高业务水平。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由于教研员水平有限,上述调研报告肯定有不尽人意,缺乏深度的方面。报告形成肯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提要:围绕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部分小学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更多的是忧虑。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的落实在我市、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任重而道远。课改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还很大。
我市于20xx年下学期开始试行新课程和使用新教材。教育局组织了四轮培训,二年多来,新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得怎么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学校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共走了25所学校,听课86节,走访教师百余人。总的感觉是有喜也有忧。
在课改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这是可喜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上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变课前铺垫为情境导入。
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变得爱学数学,想学数学了。
2、变远离生活为走近生活。
几十年来,我们的在校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不知他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这是因为我所教的数学远离学生活。而现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气息非常浓。我感觉到数学课已经走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离他们那么遥远;就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走进课堂就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写个不停,学生只是静静地在听数学。这是我们延续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现在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学生在做数学了。这正是新的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总的情况是年轻的教师比年老的教师好;城区、厂矿比农村好;参加过培训的比没培训的好;低年级教师比高年级教师好。总之,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20xx年9月我申报了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于20xx年6月结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和实验时间,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要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体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数学课堂的密度就是以练习量来衡量的,其实不然。新课改以来,衡量一节优秀的课是看重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可见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是衡量数学课质量的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一种个人能力,学生能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和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学,这是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数学能力。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人们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或者教育的只占1%,经常使用数学的人占29%,很少用数学的人占70%。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却用了%-18%的时间在学习数学,而且还是在升学或抽测压力下的重复、机械学习,数学学科应有的价值却被摒弃和忽视。因此,小学阶段扎实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回归,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实践法、对比法、实验法
三、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周期
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周期:一年
四、研究计划与实施:
20xx年9月立题;
20xx年10月——20xx年5月课题研究;
20xx年6月结题。
五、研究成果
1、提高教学能力: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地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由来,说操作过程等。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教师要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3、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孩子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们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4、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体会
我组全体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内隐性。
内隐性是指潜伏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特性。素养是人的潜能,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具有外显的特点,而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学生个体的潜在能量之中。 第二,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事物某些属性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或消失的特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其数学素养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也就是学生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所以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丧失。
第三,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实践性。
小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新教材,但是教科书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应该只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还应该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到哪学习?数学从社会生活中来,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或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第四,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某种属性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特性。小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小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学习态度与数学习惯的养成等综合性的过程。从新课标对学生培养的四个维度来说,每一个维度目标的达成都不是简单的过程,且几个六、课题研究过程。
七、研究影响与效果
通过这一年的研究,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主要方法如下:
1、建立规章制度,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涵。
刚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两位老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调研目的:了解掌握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我校提出的《构建有效课堂》提供第一手材料。
调研时间:20xx年11月开始
调研方式:全员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座谈了解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即:对数学任课教师进行全员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座谈了解、访问家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调研对象:蔚县西合营初级中学初中数学教师11名,蔚县西合营初级中学初一级学生100人,初二班学生100人。
调研内容: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认知与控制情况,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
㈠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认知与控制情况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重点了解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态度,教师对教材体系和结构的认识情况,教师对教学进度难度的控制把握情况,教师角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调查的基本结论是:
⒈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态度比较积极。通过座谈和查阅教学资料,我们认为,由于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教育到位,数
学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认识态度普遍较好,积极参与。一是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两年来,数学教师全部参加或参与了区、县、校组织的课改培训。二是教师主动去听观摩课。三是围绕新课程教学组织和参与本校的数学教研活动。数学课程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教学大纲,分析新的教材体系和结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各年级组经常研究讨论教学进度的控制、难度的把握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⒉新课程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得到充分认同。通过座谈和查阅教学资料,我们认为,多数教师熟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体系和结构研究透彻,做到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教师普遍认为,教材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能够反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了较好的综合。特别是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内容,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形式分散编排于各章中,受到了学生欢迎。在结构上,课程在一开始多采用情景引入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⒊新课程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不易把握控制。在座谈中,很多老师提出,新课程教材中例题类型明显偏少,难度偏小,但在后面的练习和作业中题型较多、难度较大,很多中等程度的学生都难以做出,长此下去,容易使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们普遍认为教材上讲到的技巧与方法明显不足。应当说,新课程教材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是比较重视的,但从考试中涉及的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权衡,仍需要大量补充。目前,技巧与方法的掌握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大量练习,然后总结一些套路让学生熟记,极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增大了对教师经验的依赖性。结果,既降低了教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违背了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衷。另外,教材中部分内容编排顺序不尽合理,教学中需要运用的知识前面还没有讲到,学生无法参与。如在《勾股定理》中,直角三角形求边长的化简过程要用到二次根式的运算,学生根本不理解,影响了对结论的认可程度。
⒋教师课堂施教的模式与角色得到不断改善。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理念正在形成。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许多教师(如易新民、张国欣、祝永强、杨建华等)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由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目前,多数教师已经转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逐渐转变成一个主动交流探索的过程。同时,大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我了解了初二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风气和班级纪律分别处于优秀、中等和一般三个层次。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喜悦与收获、苦恼与挫折真实地予以告知,客观反映自己的想法。总体来看,调查气氛活跃,学生配合比较好。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不容乐观。学生学习数学的自我感觉,有信心成绩好20%;有困难愿意学56%;不愿意学14%;厌烦数学10%
从上述数字看出,真正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有信心、且自己感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是全体学生的五分之一,而一多半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有学生写道:“碰到难题,自己想办法做出来,很使人高兴。”然而,遗憾的是,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处于无可奈何的厌烦状态,他们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信心,更无兴趣可言。
考试恐惧症扼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与其对该学科特点、作用的认识,对教材的喜好密切相关。由于调查对象一半是初三学生,平常的考试自然要多一些。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于考试,但仍有62%的学生讨厌考试,31%的学生考前紧张,经常睡不好觉。“我对数学有恐惧感,每次考试我都怕不及格。” 因为老师总想平常考得难一点,升学考试就有把握些,却不知其副作用很大,36%的学生反映“考试的题目比书上的例题和练习难”,有位学生写道:“我比较喜欢数学,原来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可有两次考试太难,我没及格,老师虽然没有责怪我,但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此数学成绩一落再落。”
教师素质对数学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数学教师能培养出大批的数学爱好者,数学爱好者大都喜欢上数学课,数学成绩就优秀一些。调查中,28%的学生盼望上数学课,29%的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无味。课内可以随时提问的比例为34%,课后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有趣话题的学生有35%。也有学生因为老师教学得法而喜欢数学的。一位学生说:“我的成绩一直差,但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数学课,因为老师边讲课还边讲一些数学故事,也讲他自己的事情,还开玩笑,老师很关心我们,挺好的,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不然对不起老师。”可见并非成绩差的学生就没有转变的希望。
学生的数学负担超重的现象仍然严重。仅有4%的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负担不重。作业多是学生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学生要做的题目超出所能承受的负荷,“教材上的题要规范解答,训练书上的许多题用到的方法教材上又没有,根本做不完”。学生中36%的学生想做有公式套的题,以便尽快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好抄别人的作业以便完成任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放不开,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这实际上是教育观念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的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数学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努力学习先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