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节文章汇总3篇

有关中秋节文章(通用3篇)

有关中秋节文章 篇1

又是中秋。

手机时不时地收到短信;一天几次地收到网页;传真机近来不敢设置成自动接收,不然传真纸一长溜一长溜地浪费;街上有人派发广告单张;超市满墙贴着海报,画面上多是嫦娥牡丹,外加一片好月色……不用说,卖月饼的忙开了!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口味刁。商家也绞尽脑汁,月饼的品种七荤八素应有尽有,口味做得是变化无穷,莲蓉、豆沙、枣泥自不在话下,光是孩子们特别爱吃的冰淇淋馅,就不知能细分出多少种味来,草莓、芒果、香蕉、西瓜……就差没听说有茄子味的。

年年不重样地换着品种尝鲜,却越来越怀念起月饼时代以前的糍粑来。

小时候在农村过的中秋节,有月饼的人家绝少,即便有,也清一色就是一个品种,糖馅,面粉做的饼皮烤得微焦,玻璃杯口一般大。我直到十好几岁,说起中秋月饼,还认为天经地义似的就只有它,没有备选项。

糍粑却是家家都有的。糯米蒸熟,在石臼里千锤百炼地打成软软的一团。母亲揪下鸡蛋大小的一坨来,手里揉揉拍拍,扁了,象个饼,却总归做不成真月饼那般圆。在拌着白糖的玉米面或是芝麻里正面醮一下,反面也醮一下,糯米粑粑就不粘手了。轻轻一咬开,好象还冒热气,味道又香又甜又糯。吃完后,嘴角、腮帮粘着玉米面或是芝麻,嘴馋的用小手抹进嘴里去,女孩子们则用小手绢在脸上一通揩,就都没了。

豆角也是几乎家家都煮的。中秋时节,田垅里的大豆长成小孩手指一般粗,牛角一样弓着,长的三四粒,短的也有两粒,饱满得象要把豆壳撑破似的,伸手碰到,扎得手生疼。干脆整棵连根拔起,坐在垅头石块上摘了豆叶,折了根,一咕噜一咕噜放倒在畚箕里挑回家。就等中秋夜里打牙祭了。

真好的东西,自来香甜。煮豆角不用啥作料,最多下点盐,口味轻的甚至连盐也不下,就下清水煮熟,捞起来就着热,呼呼吹几口,整角含进嘴里,再一边丝丝吸气取凉,一边就用牙把豆仁儿从壳里往外推挤出来,一嚼满口香,满口都是秋收的丰足感!

那是中秋本来的味道!

有关中秋节文章 篇2

中秋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据考证,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 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月饼最初是由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也越来越考究,外型更加多样、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寿,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生活幸福、平安。

中国地缘广大, 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 ,中午母亲会用鏊子烙南瓜菜饼和茄子菜饼,茄子菜饼通常要买鲊子(一种水鸟)作馅。也买月饼,但那是生活条件不好,月饼也很单调,记得有带冰糖的,有带红绿丝馅的,用一般纸包装。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八月十五看闺女,十五前人们要带上月饼去看姑母或姐姐、妹妹。平民百姓家很少有设宴饮酒赏月的,而且正值秋收秋种大忙季节,白天舍不得在家休息,晚上吃饭时每人分个月饼,就算过节了。

春节之后,中秋节是一年中的第二大节日,家家户户再忙也都要过的。

有关中秋节文章 篇3

八月十五的夜,显得格外寂静。

夜空中,只有一轮圆月,没有群星闪烁,那惨白的月光给大地又增添了几分凄凉。

这样的景象,谁不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呢?

相信嫦娥仙子,也会在幽静的月宫中,想着后羿哥哥吧!

这满月,带着团圆的美好意义,像洁白的圆盘,像无暇的美玉,像碧绿的翡翠,静静地挂在宁静地夜空上。

我陶醉了……

时间老人啊!请你走慢点儿吧!让这皎洁地月亮,多陪我一会儿吧!

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感情了,是天空中这轮圆月,给了它们团聚的机会呀!

亲人们在这一天里,一块赏月,听泉,吃月饼,欢聚一堂,也都是这轮满月赋予的权利呀!

想到这,对这轮满月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而满月似乎害羞了,羞答答的跑进云雾里去了。

泉,在这一天里,似乎也对我们特别照顾,为了让亲情更加圆满,趵突泉喷涌地更欢了,一下子突破了30米大关,在电视机屏幕上,她是那么有活力,水花四溅,那水声,像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样!

月,请你在夜空中多待一会儿吧!泉,请你更欢快一些儿吧!让人们的亲情更圆满一些吧!

我相信,大自然的赏赐,就是中秋节的满月和泉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