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演变(精选3篇)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因为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叫“团圆节”。中秋节还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皇家对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国古代历亘古不变的礼制。早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周礼》便提到了“中秋”一词,《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详细地描绘了中秋的饮食以及养生。
皇家更是对祭月活动相当重视,唐朝时,祭月仪式便已完善。
《新唐书·卷十五》中便有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后来一直延续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时,还特意在北京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
《明嘉靖祭祀》中记载有:“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而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以及推进,秋天祭月后来也变成了民间文人雅士的一个风俗,逐渐在民间兴起,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同时也为了保佑土地丰收,家人团圆。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便自发形成了祭月的活动。
中秋节起源及历史演变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因时代的关系,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中秋节已上升为民俗大节。中秋节虽然晚出,但它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1.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分别为阴阳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同时,日月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季节上分属春秋,空间方位上属东西,五行中属水与火。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
殷人已将日月分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仿)于日月。”这种朝日夕月的祭礼,据唐人孔颖达解释说,春分日的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秋分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因为秋分时节太阳几乎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所以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正如后人所说:“祭月祭日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
周人的日月祭祀的方式是:“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坛、坎这两种物象作为日月的象征,坛在上,光明,坎处下,幽静。祭品为牺牲玉帛之类。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分坐在柱状物上(有说是昆仑山),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月精,水之灵府”的说法言之有据,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
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秦雍都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汉代武帝时,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行朝日夕月之礼,“朝朝日,夕夕月则揖”。此后北魏、隋唐以致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
月为“夜明之神”,它与太阳同辉。奎诺尔特人称月为“夜间的太阳”,与明朝人的“夜明”之称相同。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在“绝地天通”之后,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自然是无缘祭享的。月亮对于平民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无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华夏文化系统内民间祭月的习俗,在汉魏时期不见著录,更不用说出现以拜月为中心的节日。
2.唐宋以后中秋节俗主干因素的确立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气象恢弘,亲近自然,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秋月也常常引发人们感物怀人的情思,如白居易所说:“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古代传承下来的有关月神的神话,这时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又添了一位据说因学仙有过而被贬谪来的吴刚。吴刚从事的是一项惩罚性工作,即砍伐一棵永远砍不倒的桂树。太阴之精月亮在这时成为仙界的流放地,从嫦娥偷吃不死仙药、化为月精,到吴刚被贬往月中伐桂的传说看,月神已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的形成,大概与都市生活情境有着内在的联系。《梦粱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因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称为“月夕”。(卷四)月夕之名,显然与古代秋分“夕月”有关。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宋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当然,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北宋东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纵酒度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市井贫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可过节的愿望十分强烈,“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员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中秋节俗的变化更是明显。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唐宋时代地位微弱的中秋上升为与年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