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们照例回奶奶家过节。
晚上吃过饭大家坐在一起聊家常、看电视。我把蓄谋已久的计划讲给妹妹听:“僖僖,你们四年级《经典诵读》要考网络联想,我提起教教你吧?就是先说一句诗,接的下一句诗中要有上一句诗中的一个字,或者说的每一句诗都带有相同的字。今天是中秋节,咱们就说带‘月’的诗句吧。”“啊?”妹妹瞪着眼,张着嘴,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哎呀,我给你示范一下,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由‘月’想到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知道了,知道了,快开始吧。”妹妹急不可耐地蹦着说。我一马当先来了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妹妹不甘示弱接了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不假思索跟了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妹妹一时接不下去了,急得像只猴子,拍着沙发“那个,那个······”婶婶边剥着石榴边帮妹妹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妹妹的脸霎时又乐成了一朵花“对对对。”我装作生气地说:“赖皮!看我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时爸爸也被吸引过来了,放下手机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奶奶虽然接不上来,却也乐在其中,一个劲地夸我们:“中,中,没白学。”屋中热闹非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家在开联欢会呢。这时我抬头一看七点半了,忘看月亮了。我慌忙对大家说:“以前都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快去看呀!”
月亮已经挂在东北方的天空,果然如明镜一般又圆又亮。看,嫦娥和玉兔在向大家祝福呢!
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中国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节”,舞***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活动,才能结婚。
虽然各民族的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快中秋了……
心中没来由地泛起一丝惆怅,第一次独自不和父母在一起过节,心中难免有点涩涩的感觉。虽说妈妈就在那校门外的咫尺之地,虽说爸爸的问候常回荡在电话里……但,我还是不习惯,还是有点难过,毕竟,在我的潜意识里,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这里,郑外,仅仅是一个居所而已。
中秋,如约而至,一天天逼近,我无精打采地熬着日子——一连几天的缠绵秋雨,我已不指望今年中秋赏月了。忽地,班主任把我们这群外地生叫了出去,这场名为外地生赏月会的晚会一下子点亮了我黯然的心际。节目很一般,但不一般的是节目中的心意,晚会很一般,但不一般的是参与的人……在这个别开生面的晚会中,我竟尝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当班主任为我们分发苹果和月饼时,看着大家脸上灿烂、明媚的笑容,我在这一刹那间竟有一种错觉,仿若在一个好大好大的家庭之中,班主任就是父母,同学们就是兄弟姐妹……
月饼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廉价,但真的好甜、好好吃,因为它的馅是满满的爱与体贴……
也许今年中秋不会在有月亮了,但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这个不在家乡的中秋,这个没有父母陪伴的中秋,这个如此没的中秋,是我过得最幸福的中秋。因为,这个中秋,我置身于郑外这个大家庭中,我的心早已被爱包围了……
中秋,到了。
我漫步在郑外的校园里,耳畔有姐妹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在这满满的温馨中,我抬起头——漆黑的夜幕,像一块华贵的黑色绒布,如墨一般。可是,我分明看见了一个月亮,又大又圆,散发着柔和而皎洁的银辉,一瞬间映满了我的心房……
又是一年中秋时,我知道,我在郑外这个家中,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