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汇总20篇】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通用20篇)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

“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样的重视,一家人不仅要团聚再吃顿年夜饭,夜晚还特别热闹,有集会玩龙灯、舞狮、旱船、猜灯谜、放焰火等各项社团活动。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样也过的热闹非凡,把正月十四当作大年三十再吃顿年饭,然后再继续过三天的年(十五为小初一,十六为小初二,十七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们才开始投入到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2

说起元宵节,这风俗可真不少。下面我就跟大家说说元宵节的习俗。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最后希望大家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3

今天是元宵节,晚上我们家要包汤圆,我很高兴,就让妈妈教我包汤圆,妈妈同意了。我看着妈妈把汤圆粉用温水和好,然后将一团和好的汤圆粉压成扁扁的圆形,将一些黑芝麻馅放在中间,最后将它包住,放在手心里滚来滚去,一个圆圆的汤圆就包好了,妈妈把它轻轻地放在撒满汤圆粉的一个大盘子里。

我看完后满不在乎,说:“这么简单呀,我一看就会!”我照着妈妈的办法,先将汤圆皮捏成薄薄的一个片,将芝麻馅放在汤圆皮上,包的时候我用力一捏,馅全出来了。我一看泄了气,决定不干了。妈妈:“一个没包好,再包一个,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妈妈让我不要放太多的馅,手不要捏的太紧。于是,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又包了起来,一个又一个,馅已经很少往外跑了。紧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在捏皮时总是有些地方有点干,我加快了速度,尽量让它多保留一些水分。经过精心地学习,我终于包出了合格的汤圆。

晚上吃着自己包的汤圆,看着窗外绚丽的烟花,我心里美滋滋的。因为这甜美的汤圆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呀!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4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5

今天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让每家团团圆圆,妈妈把煮汤圆的任务交给我。我把它看成一件重大的任务,生怕煮破了,心里好像揣着一只兔子。

我利用看妈妈煮汤圆的经验,先把水烧开,把汤圆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我焦急地等待着。白白胖胖的汤圆浮出水面,看着它们膨胀,我兴高采烈地喊道:“汤圆要出锅了。”我庆幸,还好汤圆没煮破。妈妈给我打了一个一百分,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兴奋不已,第一次煮汤圆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晚上七点左右,我们全家一起下楼放烟花,只见一朵朵美丽的“茶花”冲上天空。我拍手叫好。我又拿了一个,只见那好似流星划过天际,放射出五彩光芒,飞远了……最后我们全家其乐融融的看晚会。

今天我学会了煮汤圆的常识,感受到了放烟花的快乐。我期盼着明年的元宵节。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6

在河南信阳商城、光山、新县的部分地区有这么个送灯的习惯:

每年正月15晚上,每家都要给家里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坟前送灯,表达对先人的纪念,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黑暗,不再孤独。送灯就是去坟前点蜡烛,蜡烛外面用个简易的灯罩罩好防风,送灯时候会放炮,放礼花,烧香灯。灯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种颜色的彩纸做成。

送灯是很隆重的,我们家乡有句话“xx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送灯的隆重。十五这天,不管离家多远,远在外地的游子都要回到家乡,中午吃团圆饭,晚上送灯。如果哪家祖坟没有人送灯,就说明这家人没有后人了,这是每家人都忌讳的。

我们每年正月十五吃过团圆饭,要烧纸拜祖先后才开始吃。饭后,就由家里的小孩或年轻人,削竹签,粘灯罩。当然蜡烛是提前买好的。如果祖坟比较远的话,就得提前早早准备了。当竹签,灯罩准备好后,就由大人领着小孩们成群结队到祖坟上去送灯了。到祖坟后,先要在坟头上压坟头纸,一般压三叠,正中一叠,两边分别一叠。意思是,儿孙们来看望祖先了,也表明这座坟有后人,也就是后继有人。来来往的人看到达坟头纸后,就知道这坟还有后人。(当然这压坟头纸还有由来,下面再说。)然后,将坟前杂草拔掉或砍净,插上一排竹签,三至四支竹签一组,围成灯罩大小,在中间栽上一要蜡烛,罩上灯罩。待天快黑时,点着蜡烛。这个过程在我们老家叫“发亮”。接着烧纸,放鞭炮和礼花。然后,大人小孩们磕头,说些祖先我们来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话。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坟地或路上,你会看见到处是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灯,一片片,一串串,象天上的星空。你会听见到处都是炮声,到处都是盛开的礼花,你真正才会感到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发至内心的喜悦,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只有这一天,小孩一个人走在坟地也不会害怕,也只有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妇齐上阵,同姓家族共欢乐。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7

渔灯节、走百病、邀厕姑

渔灯节。是渔村特有的节日,流行的地区甚狭,最盛的是蓬莱市大季家镇沿海初旺、山后陈家、山后孙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芦洋六处村庄。他们节期不同,初旺等三处村庄为正月十三日,芦洋等三处村庄为正月十四日。节日的主要活动集中在过午一两个小时内。到时,村中鞭炮锣鼓齐鸣,各渔船全体船员夹在大型秧歌队中向渔港码头进发。其时,所有停泊在港湾中的船只都遍插彩旗。秧歌队到码头后作狂欢表演,与此同时各渔船船长率船员登船,在船头、船尾、各舱送灯,然后于船头设供,燃香致祭。供品中必有猪头,猪头上涂猪血,名为“发血财”;供品中又必有鱼,取“有余”之意,鱼以大为佳,寓意“大大有余”。祭毕,于船上大放鞭炮,有亲友来贺,亦携鞭炮于船上燃放,名为“送鞭”。至晚,又送灯于海边,或扎小船载灯,任其飘往大海深处。80年代后期以来,蓬莱渔灯节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形成了一个民俗旅游项目。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8

今天是元宵节,妈妈刚好买回了一些汤圆,我便争着要去煮,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的软磨之下,妈妈终于答应了。

说干就干,我迫不及待地揭开锅,放好水,合上电闸,等待水烧开,我隔三差五地掀开锅盖看,可那水偏和我做对,就是不开,“不要心急,热气都被你放掉了,水当然开不了”。妈妈探进头来提醒我。“哦,原来如此”。我便去看书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哎呀,我的水!”,等我冲到厨房,锅里的水都快烧干了,没办法,我只好又加了点水,继续烧。这回我不敢离开锅,只好在锅旁边耐心地等待。等了好久,水烧开了。我把元宵“哗”地全部倒下去,才想起书上写的要轻轻地放下去。我顿时泄气了。不过,那些元宵倒挺结实的,只破了几个。“没办法,听天由命吧”。我叹了口气,按照书上所说的用勺子轻轻地把元宵推开,可是那些不争气的元宵却一个个“列开”了肚皮。

水开了,我把火调小,又加了些冷水。汤圆里的馅全露了出来,成了一锅黑水。没办法,干脆将就着煮吧,待水一开,我便大功告成了。

“妈妈,开饭了”。妈妈看见我的“杰作”,笑得前俯后仰,而我却觉得它们有独特的味道。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9

今天是元宵节,妈妈给我包了最爱吃的汤圆,汤圆里面是芝麻馅的,可好吃了。

我看着妈妈细心地包着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汤圆,眼前一亮,想出了一个好点子,我可以和妈妈学着包汤圆啊!于是,我跑到妈妈面前说道:“妈妈,我来帮你吧!”妈妈笑着说道:“那你就试试吧!”我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了汤圆。

我先把面团拿到手上,再用勺子舀了一勺芝麻在中心,用手一搓,汤圆就包好了。但是我发现自己包的汤圆有裂缝,馅儿都从裂缝里漏了出来,我赶紧用虎口一捏,谁知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正当我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妈妈耐心地说:“不要灰心,我来教你。”妈妈示范给我看,我又重拾信心包了起来。终于,一个汤圆地完美诞生了,妈妈还给我一个大拇指呢!

下汤圆了,看着锅里那跳跃着的汤圆,我的心里无比高兴。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0

正月十六传统风俗活动有走百病、灸百病、邀厕姑等。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病,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长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跑嬉逐,称“跑黄河”。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当地有谚谣:“摸摸头,永远不知愁,摸摸尾,永远不害病。”

邀厕姑又称邀紫姑,早见于刘宋时期的《异苑》,唐代李商隐有“紫姑神下月苍苍”之句,苏东坡在《紫姑神记》中说,神本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娘,嫁为寿阳李景妾,因不容于嫡,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吊死厕中,后以为神,妇女作其形邀之卜休咎有验。过去山东各地都有请紫姑的风俗,时间多在正月十六,也有在正月十五或此前的任意一天,形式因地而异,多是年轻姑娘媳妇们的游戏。多数是用炊具扎制成人形骨架,以木、葫芦饭勺或条编笊篱为头,画上眉眼,戴上花,披上女子衣裤。至夜间由众女子带到厕边或栏边烧纸请神,乞愿,或问婚姻,或问蚕桑,以紫姑点头与否定吉凶。紫姑神也有用纸扎或剪的,纸剪者用筷子抬着,看其动静。

类似邀厕姑,招远、龙口等地还有请簸箕姑娘的习俗。正月间,未嫁少女相约数人,取一簸箕,放上一碗水、一杆秤、一面镜子,众人用指顶起簸箕,口中念道:“正月初一(或十五)百草灵,我请簸箕姑娘来算命,清是水,明是镜,戥子不灵问到秤,问一问婚姻动不动?”谁问谁就念叨一遍,如果水在碗里跳动,即表示可以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俗传正月百草灵,故笤帚、簸箕、针、苇之类皆可为卜。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1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中国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2

今天是元宵节,爸爸、妈妈和我要包汤圆。

首先我们拿出糯米粉,把它倒进小盆里,再放一些热水,把糯米粉搅拌均匀,然后用力的揉捏糯米粉,揉呀揉,捏呀捏。接着在汤圆面团中拿出一个小面团,放在手心里搓圆,再用大拇指按一个小洞,然后把芝麻做的馅放进洞里,包起来。因为我把馅放得太多,都露出来了。所以我又从糯米粉里拿出一小块面团补上。妈妈看见了说:“包汤圆时,不能把馅放得太多,否则馅会流出来。”我觉得妈妈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我就按照妈妈说的去做,这样的一个汤圆包好了,又白又胖,可爱极了。又开始包第二个汤圆啦,这次放的馅不多不少,刚好合适。我用均匀的力把汤圆粘好搓圆,这个汤圆比上一个汤圆漂亮多啦。

汤圆包好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把汤圆放进锅里煮。过了几分钟,汤圆熟了,全部浮出水面。我舀了两碗给爸爸妈妈吃,我也要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着自己包的汤圆,感到特别美味。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3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早上自告奋勇地对爸爸说:“今天早上的汤圆我来煮吧!”爸爸欣然同意。我来到厨房,照着爸爸平时煮汤圆的样子,先接一盆凉水倒进锅里,然后打开燃气灶,等到水沸腾时,我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雪白的汤圆放进热水里,扑通、扑通,汤圆就像一个个胖娃娃跳进水里游泳。大约五分钟后沉在水底的汤圆全部漂浮在水面上了。锅里面热闹极了,水扑扑地响着,汤圆不停地翻着跟头。等到汤圆煮熟了,我就把这些“淘气”的汤圆慢慢地盛到碗里。

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摆在面前,让我垂涎欲滴。我轻轻地咬了一口,只见白白的“外衣”又糯又黏,一股乌黑乌黑的芝麻酱像泉水一般冒了出来,糯米的清香和黑芝麻的浓香扑鼻而来,真让我食欲大开,一口气吃了好几个。

其实,汤圆的种类很多,有冰糖花生馅的,有各种水果馅的……应有尽有。爸爸妈妈吃了我煮的汤圆,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4

在淄博一带,正月十六家家户户都去河里挑水做五色饭

用五种颜色的粮食煮成稀粥,据说吃了五色饭不患头痛病。临朐等地的小儿女,这天以五色米杂七孔针(一种植物)煮粥做巧饭,谓之“增智”。临沂、淄博地区的一些少女,这一天也做“乞巧饭”。她们先在村中挨家挨户地“讨米”,凑足一两碗后,自带炊具到河边淘米野炊。巧饭做好后,先祭河神,再喂鱼虾,最后大家一起吃,吃前还唱一些歌谣,据说姑娘吃了乞巧饭就会心灵手巧。吃乞巧饭的风俗,更多见于七夕。

滕州一带,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习惯把出嫁未久的姑娘接回来,俗称“叫闺女”。叫闺女必须是娘家的人亲自到婆家去接,一般是兄弟、姐妹或侄子。平原富裕人家套马车,山区赶毛驴,贫寒人家推独轮车,拉地排车或徒步。这时闺女住娘家可住十天半个月,但必须在二月二以前返回婆家。其他地区这天也有走娘家的风俗,但不一定由娘家接,有的是女婿送,路上对对双双络绎不绝,好事者聚在村头路边,指指点点,称“看新女婿”。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5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玩。

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张灯结彩。市中心周围四条宽阔的马路上灯火通明,使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我们一家来到商之都门口,那里围着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人群中还搭建了一个露天舞台,上面有8个小孩在吹气球看谁先吹炸。别看那些小孩十分瘦小,样子有些弱不禁风,但吹起气球来还是能露一手。在一旁的主持人手里拿着麦克风不停的呐喊加油,使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大厅内。大厅里的大牌子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凑上前一看原来是猜灯谜,猜到了就到总服务太兑现。我看了浑身都是精神,连忙拉着父母上二楼。到了二楼抬头看天花板,哇好多的灯笼,有些灯笼下面还挂着红色的纸条,那上面写的便是谜面。有的是打一个成语,有的则是一个字,有的则是一名球星的姓名,有的还是一本书名、一道菜名。形式各种各样,让人伤透脑筋。到了卖内衣的地方有一个谜面让我一看就知道谜底:水上健儿(打一成语)我猜的是如鱼得水,因为这则谜语曾在电视上播过。正当我兴奋的准备到总服务台报谜底时,爸爸的一句话让我犹豫不决:“肯定不对,‘如鱼得水’和‘水上健儿’有什么关系?”我想是啊,可我明明记得是对的呀,对,要相信自己。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6

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样的重视,一家人不仅要团聚再吃顿年夜饭,夜晚还特别热闹,有集会玩龙灯、舞狮、旱船、猜灯谜、放焰火等各项社团活动。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样也过的热闹非凡,把正月十四当作大年三十再吃顿年饭,然后再继续过三天的年(十五为小初一,十六为小初二,十七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民才开始投入到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民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和新年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 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7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8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吃汤圆,因为吃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

这天晚上,妈妈回来的时候拎着一大包黑芝麻馅的汤圆。妈妈说:“今天是正月十五,晚饭吃汤圆。”妈妈说干就干。不过一会儿,汤圆就煮好了,我闻着香味就走到了厨房来端我的饭。我端着碗来到客厅吃,我拿来一个勺子,舀起一个汤圆,咬了一口,啊!好烫,该死的汤圆。我看了一眼汤圆,咦!怎么露馅了,原来是我咬开了。就这样,我吃了一大碗,也就是20个汤圆。吃了这么多汤圆,肚子都跟猪八戒的肚子一样了!

汤圆不但好吃,营养价值也很高,所以我喜欢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19

今天是正月十五,妈妈一大早就去超市去卖汤圆。妈妈买的汤圆共有两种口味,黑糯米味和花生味。一转眼,就到了晚上。我说:妈妈,可以吃汤圆了吧?妈妈说:恩。我好高兴,终于可以吃到美味的汤圆呀!

妈妈开始煮汤圆了,我在旁边看着。我看见妈妈先弄半锅,清水,等水开了在下汤圆。过了四分钟,水开了妈妈把汤圆下到锅里,然后,把锅盖盖上。一会儿,大概七分钟汤圆熟了。我给妈妈说:妈妈给我弄10个汤圆吧。妈妈说:行。

我在饭桌上已经准备吃啦,妈妈说:"来,来,来,你的汤圆。"我说:"恩恩。"我开始吃了,我先咬了一口,一吃真好吃,又软又嫩可好吃了,我越吃越香。我们一家子都在吃妈妈做的汤圆,我们都说很好吃。我感觉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一家子吃着妈妈做的汤圆。

我喜欢吃妈妈做的汤圆。我决定下一次自己做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作文 篇20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正月十五这天,妈妈带我舞超市买面粉和馅子。

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一个大盆子,手忙脚乱地把面粉倒入盆子里,结果有一部分面粉撒在了外面,弄得满桌子都是面粉。妈妈端来一碗温水,我把它浇在面粉里,再用手搅拌。糟糕!我的双手沾满了黏糊糊的面粉,左手扒拉下来了,右手又沾上了,两只手一直在面粉糊了忙。幸好这是妈妈来了,她往盆子又加了一些面粉,三下两下面粉糊就变成了一整团“白雪球”,面和好了。

妈妈把大团的面粉捏成一小团一小团,再把一大块的馅子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我那一小团面粉把它做成碗形,再把一小块馅子塞进去,最后揉成圆球形,一个汤圆就做好了。我就好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把这么多的面粉和馅子组装成了汤圆。不一会儿,桌子上滚满了汤圆。好累呀!我都忙得流汗了,随手在脸上一擦,“花猫”出现了。妈妈看到我的样子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晚上吃着自己包的汤圆,那种幸福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