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导游词优秀9篇

作为一名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陕西导游词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陕西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来参观,我叫凯凯,是各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导游员,能为大家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舍为“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园林建筑群,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既表现了陕西的悠久历史,又突出了盛唐长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国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馆内藏有文物37.5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8件,国家一级文物859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大家看,博物馆门前的喷水池上方有“陕西历史博物馆”七个金字,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为一座现代划的大型历史博物馆,它有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动放火、防盗报警系统;有文物修复保护科技中心和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有独步海外的唐墓壁画库;有电脑控制、自动检索的图书馆;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还建有六种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博物馆的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基本陈列的序言大厅。序言大厅不书一个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狮,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和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来昭示主题,构成独特的无言之序。这头巨型石狮是按唐顺陵前的石狮以1:1比例原大复制的。顺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陵墓,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

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陈列,共有三个展厅: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展厅“史前时代”。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开始,经中石器时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直到传说中的三黄五帝,揭示了人类早期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中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这边走,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蓝田县发现的,我们叫它为“蓝田人”。这里是一个复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脑容量,是我们现在正常人的一半。蓝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们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当时发现头盖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们看到了一组出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它们看起来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简单,只用于采集和狩猎。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距今7000~5020xx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当时繁盛的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定居,并从事耕作和饲养动物,例如,狗、猪等,并且群居于村庄当中。经过精致打磨的石质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半坡遗址就是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我们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来自于半坡,包括这些精美的陶器。

参观完“史前时期”,接下来我们走进的是奴隶社会的周代,而周朝是陕西历史第一个朝代,陕西的文字历史也从此开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组青铜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西周达到了鼎盛。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也称周朝为青铜时代。这件青铜牛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个部位:牛身为器,牛尾为柄,牛舌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从底下为酒加热,整个酒器生动地展示了周青铜铸造业的高超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20xx年,实际上秦朝只辉煌了20xx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下面我们将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国文物,这里陈列了10个石鼓,顶圆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诗句,内容多为歌颂秦人耕织作农的生活,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着我们来到汉代展厅。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的是汉代的一件国宝—皇后之玺,这个洁白莹润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阳狼家沟汉高祖和吕后墓东侧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玺”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艺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叹服。

我们看到的下一个部分是魏、晋、南北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家看这枚多面体煤精组印,是1981年在陕西旬阳城东门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个正方形,八个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杨坚和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日丙,被尊称为中国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走进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公元581~620xx年存在的隋朝,虽然是个短暂的王朝,但是伟大的唐朝却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我们接下来将要看到的是唐都长安城,它占地面积83.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廓城。当时的长安城是现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过100万。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谓的“三”不仅仅是三种颜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黄、褐、绿三种颜色为主,因为流行的时间较短,烧制的地区较少,所以遗物不多非常珍贵,是当之无愧的国宝。接下来看到一套唐代金银器—“鸳鸯莲瓣纹金碗”。

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着唐代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它充分体现出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奢华。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的是一组临摹的唐墓壁画,真品被收藏在壁画库里。我们看到的第一幅是“马球图”,共有20位骑马的球手,在队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击马球。马球运动是在唐代的波斯传入中国的,在唐代广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欢打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长打马球。但遗憾的是,这项运动在明代以后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是从章怀太子墓出土的。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官员接持外国使臣的场面。其中三位外来使者,第一位来自于罗马,第二位来自于韩国或朝鲜,而最后一位是来自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这副壁画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事务。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博物馆独一无二的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玛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块玛瑙制作而成,以牛头为首,并雕刻了兽角。玛瑙的质地很硬,比我们知道的玉石都要硬,从这点来看,它的制作工艺的难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国仅存的一件。

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从宋朝开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最后一件国宝—“青袖提梁倒注壶”,我叫它“奇妙的壶”。产自中国北方八大民窑之一的耀州窑。当我们仔细观看时会发现这件壶没有盖子,所以很多朋友会问我怎样注水。在左手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注水的示意图。按照图示,首先将壶倒转过来,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梅花状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从底部的小孔注进去的。另外,牡丹、一只凤凰、一只狮子被装饰在壶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视为花中之王,凤凰在中国被视为鸟中之王,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兽中之王。这三王争霸的倒流壶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手工艺品。

走到这,我们就结束了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参观,可以说我们用了15分钟时间走过了陕西115万年的历史。从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了解了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古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历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爱国情绪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请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关于陕西导游词 篇2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1.44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镶金玉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珍藏: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文物精品37万件,游客可欣赏到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文物。

●结构:展室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大部分,其中陕西古代史陈列、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佣精华展和唐墓壁画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巨幅照片向人们展现出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这是孕育诞生陕西历史文化的地理环境。陕西的历史是黄土地文明的历史。昂首屹立在大厅中央的巨狮是这种文明的标志。它造型雄伟,气势澎湃,石刻之精美,气魄之弘大,堪称“东方第一狮”。这头石狮来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顺陵。中国古代的狮子及狮子雕刻艺术由阿富汗传入,中亚的浪漫奇特与东亚的深沉浑厚在这里如此完美地融合为一体,集中体现了陕西历史文化的基调。近1500米的展线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位于博物馆中央上下两层的基本陈列荟萃了陕西出土文物的精华,展出的3000余件稀世珍品从陕西出土的几十万件文物中精选而来,许多珍贵文物在这里首次公诸于世,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并使人们了解陕西一些重要考古遗址的基本面貌。

汉·四神瓦当(朱雀) 直径15.8厘米,边轮宽2厘米,陕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朱雀口卸宝珠,昂首翘尾,更显得威严势猛,神圣异常。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导游词 篇3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 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

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陕西古代文明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单元《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单元《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单元《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基本陈列精选的20xx余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兴起与拥有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的青铜剑、兵马俑等,以及显示秦汉建筑构件、大型瓦当,民族大融合文化遗存、佛教东渐的宗教文物,还有反映盛唐繁荣景象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品,系统展现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期间陕西地区的悠久古代历史和文化。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文化,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唐墓壁画馆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画,总藏量约1000平方米。我国历代墓葬壁画,不论是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长安周围。由于墓室壁画采取从墓室中将厚度为0.5cm-1cm的画面揭取下来加以保存的异地保存形式,为妥善保护这批壁画真迹,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建馆同时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壁画观摩库,对壁画进行收藏、保管,同时便于研究和对外开放。唐墓壁画真品展每周部分时间对外开放。可观赏国宝级和一级品壁画十余幅,其中主要有章怀太子墓出土的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阙楼图、仪仗图、宫女图等。

陕西导游词 篇4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陕西导游词 篇5

在峡东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块,其中东崖126块,刻字大的有4米见方,小者仅有0.03米见方,字幅长宽有1.8—44.8平方米不等。石刻有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书法真草隶篆俱全,并兼有蒙文,笔法各异,镌刻有别,今存有巨幅题记84幅(其中东崖54幅、西崖30幅)。有为庆功题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绥镇兵备副使张在东崖上刻纪出击挞谈获胜“褚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赋诗题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边总督曾铣《山墩望套》诗;有铭记题刻的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抚陈性学题刻的“雄石封关”、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抚刘敏宽题刻“华夷天堑”等。此外还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清代榆林书法家陈漳所书“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字迹苍劲。更有蒙文石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魂宝一绝。

诸家书法各放异彩,字大的长6米,小的不及寸方,真、草、隶、篆俱全,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尤其是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抗日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驻榆时亲笔写的“还我河山”,抒发了爱国志士誓保国土、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晚清将领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及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也颇有文采。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书写的“红石峡”三字刻镶于峡亭之上,为古迹增辉。一路细细欣赏,感慨万千:红石峡丰富多样的石刻,无愧于长城书法艺术的殿堂。

东崖

红石峡东崖有宋元古刹雄山寺。庙门在峡南,内有石台阶。寺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殿宇都是悬崖上凿的石窟,约十多个。有“天门”、“地门”各一,都是隧道。“天门”从寺通至峡顶,中间有一阁叫“翠然阁”。从石崖内登台阶而上,站在峡顶俯视寺内广泽渠,只见水圃成荫、宛然如画。“地门”从寺内通到峡底榆溪河岸边,人们通行时须弯腰行走。寺内有石刻佛像,工艺精巧。峡两岸普渡桥飞架东西,势若长虹。峡内树木青翠,群花争艳,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阳西照时,如红霞冉冉升起,故名“红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名冠边塞

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地设宴讽咏唱和。因此,东西石壁题刻极多,题词、题字、碑、碣大小多达160多块,似一天然碑林。诸家书法各放异彩,字大者达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隶、篆俱全,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飞扬,堪称壮观。晚清将领左宗棠所题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也颇有文采。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书写“红石峡”三字刻镶于峡亭之上,为古迹增辉。

据统计,红石峡题刻、石匾和各类碑记共有200种之多。更有蒙文题刻,堪属一绝。它们虽久经风雨剥蚀,但其雄姿英貌经久未衰,向来被人们誉为塞上小碑林,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关于陕西导游词 篇6

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地设宴讽咏唱和。因此,东西石壁题刻极多,题词、题字、碑、碣大小多达160多块,似一天然碑林。诸家书法各放异彩,字大者达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隶、篆俱全,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飞扬,堪称壮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阴”、“雄镇三秦”等,刻画了地势的险要;“天外奇峰”、“翰海蓬莱”、“天开画图”、“天成雄秀”等到,歌颂赞美了此景此境的优美;“中外统一”、“汉蒙一家”及蒙文石刻,反映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心愿。尤其是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抗日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驻榆时亲笔写的“还我河山”,抒发了爱国志士誓保国土、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晚清将领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及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也颇有文采。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书写“红石峡”三字刻镶于峡亭之上,为古迹增辉。红石峡丰富多样的石刻,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红石峡是万里长城中罕见的浏览胜地,是塞上明珠。

陕西导游词 篇7

李勃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家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键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战功。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武则天称帝时,李勋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李颠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勃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复的李勃墓。墓前有石人1对,左侧有石羊、右侧有石虎各3对。墓内出土的一顶三梁进德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唐帽。还有一幅《歌舞图》,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态各异的胡桶和骆驼桶,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盛况,体现着初唐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陕西导游词 篇8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公元1370——1378)年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明城墙呈长方形,周长约13.79公里,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墙体以黄土为主,加少许石灰、细沙、麦秸节,和水调和,分层夯打。城墙之上平整宽广,每隔120米建一座凸出墙外的敌台,台上建敌楼,全城共有98座。墩台之间距离相当,每2座敌台能够形成有利的火力夹击点,从而在战时有效地射杀攀爬城墙的敌人。城墙顶部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墙,其上留有垛口,共有5984个,既能射箭、瞭望,又能有效躲避敌人箭矢。墙顶内沿建有半人高的女儿墙,无垛口,其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及辎重在往来城墙时跌落。城墙的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每角各修一座角楼。

城墙外有环绕城墙一圈的“护城壕”(护城河)。护城河宽30余米,深12—15米。城墙内有6米宽的马道和6处斜坡,方便守军调动上城。

明代城墙只有4座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座城门由吊桥、闸楼、箭楼、瓮城、正楼5部分组成。吊桥位于护城河上,白天放下,便于出入,晚上吊起,断绝交通。闸楼在吊桥内,平时打更报时,有敌情时发警报;箭楼高30米,宽53米,正面有4层箭窗,每层12孔,两侧各有箭窗3层,每层3孔位。瓮城是箭楼与正楼之间的一个封闭空间,瓮城墙高15米,面积近万平方米,外敌一旦攻进瓮城,守军居高临下,四面攻击,如“瓮中捉鳖”之势。正楼在最里,是真正的城门,楼高33米,分两层,长40米,宽17米。这5个部分构成了五道防线。

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巡抚张祉给城墙砌了一层青砖。清乾隆年间巡抚毕沅给城墙加修了排水系统。1883年开始,人民政府对城墙进行了全面整修。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明城墙四城门的基础上,先后又增开了朝阳门、中山门、和平门、朱雀门、小南门、含光门、玉祥门、小北门、尚德门、建国门等城门。

陕西导游词 篇9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12部经书,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